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6:03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工科就没有人类物质文明。大学工科教育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大学工科教育,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提升高等学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逃离工科”的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我们国家工科教育的现实是:大量拔尖考生不再首选工科,而是涌向金融、管理、法律等热门行业;许多优秀工科学生也通过转专业、考公务员、考研等方式“逃离”工科;还有一些优秀的工科人才留学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我国工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下降。几年前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对“合格工程师”调查显示:我国在参与调查的49个主要国家中列于末尾,这也说明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较差[1]。工科人才流失与培养质量差使我国工科教育陷入困局,难以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大量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工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一、工科教育现状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许多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却明显不足,在工科院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求“淡化”专业,大幅压缩专业课学时,使得本来教育资源就短缺的工科教育又失去必要的时间保障,这对我国工科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对工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几个现象:(一)“快餐化”趋势工科课程包含工艺原理、设备技术、工程分析等大量专业内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与之相对的却是课程学时不断被压缩,使得课堂教学“快餐化”:课堂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进行着“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匆匆、浅浅、泛泛地满堂灌,学生慌慌张张地记、似懂非懂地听。课堂教学的“快餐化”,容易造成教与学的矛盾,极易形成枯燥、烦闷的课堂气氛,并且造成的学习高压还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失去学习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实习、实践“快餐化”则体现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这种实习可以获得比书本具体一些的“原理想象”、“工程想象”,却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学类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差[2],“快餐化”教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快餐化”趋势在目前的工科教育中迅速蔓延,主要原因在于有适合其存在的土壤。首先,大部分工科学生没有兴趣长时间呆在课堂里听讲,甚至希望老师尽量少讲,只要期末考试能有个满意的分数就行。在这些学生看来,“结果”远比“过程”重要。其次,教师也多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要一门接一门地讲完就好,不问效果,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搞科研和写论文上。教和学双方似乎都从这种“快餐化”教育中得到满足,殊不知却无异于教师对教书育人使命的懈怠、学生对成才理想的放弃。这种背离高等教育目的的恶性循环将严重损害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积极应对工科教育“快餐化”趋势,有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工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二)“文科化”倾向在通识教育模式的冲击下,过分“淡化专业”使得工科教育出现了“文科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以“通识为大,重博不求专”,许多专业课被思想*理论、经济管理等相关的文科类课程所替代;专业课程内容“重文轻理”,多涉及专业发展概况,而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则浅尝辄止;课程教育以阅读资料、分析文献、解答题卷等文科手段为主要方式,缺失实质性的工程教育。具体来说,由于教材、学时及教师等原因,许多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也被抽象化、肤浅化,多为笼统的工艺原理、公式原型、设备结构等“通识内容”,而本该包含的公式推理、工程计算、数据分析等重要内容却渐渐消失,使得学生常常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实践环节的弱化与形式化更加重了这种“文科化”倾向,学生往往只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课程知识,导致理论难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因此出现大量抄袭现象,使得作为学生培养质量重要衡量指标的毕业论文质量低劣。工科教育从内容到手段上的这种“文科化”,造成工程技术“空洞化”,并最终导致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难如人意。不可否认,现代工程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如工程与资源、环境、经济、安全等的关系[3],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以从多方面综合评估工程的利与弊,但工程技术素质始终是核心,是解决问题的保障。因此,工科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文科知识,但工科教育本身不仅不能“文科化”,还应该精深化。(三)“标准化”形式随着高校纷纷“综合化”,许多工科院校正在或已经失去原来的特色和优势,工科教育也更趋“标准化”。高校以教学评估指标为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极为细致、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对教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式,甚至教室进行严格规定,不能轻易变动,否则就认定为教学事故。僵化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师不能灵活施教,只能照本宣科,而这恰恰是工科教育最忌讳的。法国的工科院校教学制度非常灵活,许多课程内容根据目前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且不指定教材,期间还会请企业的工程师来校讲学,这使得法国的工科教育始终切合实际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在学生成绩考核管理上,我国高校也仍以考试为主,而且考试制度越来越严格和僵化,要求试题标准化、题库化,要求学生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最终导致教师成了“考题专家”、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教育应能解放思想、激发想象、开拓思维,工科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因此,灵活多元的教学*与考核机制对工科教育而言,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