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浅解(一)招摇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9: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3:33
读《山海经》(参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袁珂《山海经全译》),颇有感悟,因作浅解,公诸同好。欢迎指教!本系列的基本立场是客观理解山海经,无意做想象力过分充分的解释。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鹿+旨」(郭注读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浅解:
南山经之“经”字,袁珂先生谓此字当删,其说甚是。
招、摇古音均在宵部,为叠韵联绵词。同为宵部的联绵词,如《庄子》的“逍遥”。《山经》中的山名本身应该是无意义的,仅仅只是标记语音而已,就跟落基山、喜马拉雅山一样,不用求之过深。
䧿山山系首部之招摇之山临 于西海,尾部之箕尾之山 踆 于东海,自西向东蜿蜒之状可知。袁珂先生译“临”、“踆”为“雄据”、“蹲踞”。“临”,强调了山有俯瞰西海的姿态。“踆”,强调了山有踞坐东海的姿态。
祝余草食之不饥的说法,显然是受到战国时代兴起的神仙学说的影响,属于方士们修习的辟谷之术。辟谷,即断除五谷,而代之以松子、茯苓等物以实腹。所谓“食之不饥”,是说服食祝余草后不再饥饿,也就断除了五谷。
其华四照是说似榖之木长出来的花如一盏灯,可以在夜晚发出光芒。植物能够发出光芒,是因为其特定部分吸收了大量的磷。比如夜光树就是树皮中含有磷。
佩之不迷、食之善走、佩之无瘕疾,通过连接或占有的方式使佩戴者、食用者自己的身体与迷榖、狌狌、育沛等物体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新的整体因为蕴含了原来迷榖、狌狌、育沛的部分,所以继承或变异了狌狌善走、迷榖能迷、育沛无瘕疾的功能。这些当然都属于巫术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