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19:08
北太平村,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是一个在解放后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村庄。随着国家*的推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到2006年,北太平村已有超过60%的户数住上了砖瓦房,电视的普及率高达100%,超过30%的家庭拥有了电冰箱,超过40%的家庭使用了洗衣机,固定电话的安装率达到了95%,手机的普及率也达到了100%,摩托车和三轮车的拥有率均为70%,而轿车和客货车的总数达到了8辆。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北太平村在住房、电器、通讯和交通方面的发展和改善。
经济收入方面,北太平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部分村民也参与了家畜养殖,同时在农闲时节,村民们还会从事建筑劳务。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897元,展现出农业与劳务经济的双重收益。
在文教卫生领域,北太平村的教育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6年,北太平村创办了小学,1994年,适龄学生转至三合联小就读,入学率达到100%,教育基础得到了巩固。此外,北太平村还设有党员电教室,于2002年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0%,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计划生育*在北太平村得到了有效实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实施“晚、稀、少”的生育*,同时采取结扎节育措施。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村内广泛宣传“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严格遵守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素质。到2006年,北太平村的出生率控制在3-7‰以下,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了100%。
在社会保障方面,北太平村在1992年实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全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达到了54%,同时有20人参加了其他保险,占村人口的8%。村民就医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0%,为村民提供了医疗保障。此外,针对五保户、重残贫困户、70岁以上老人等群体,北太平村每年提供相应的救济和补助,确保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北太平村的历史沿革丰富多样,从1939年的日寇大扫荡,到1946年农救会的成立,再到1947年妇救会的成立,以及在1953年成立的北太平村生产大队、民兵基干队和团支部,直至1964年贫下中农协会、1965年妇代会的成立,1968年革委会的建立,1972年民兵连的成立,1976年管委会的成立,直至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建立村民委员会。北太平村的历史见证着国家*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984年,北太平村恢复乡村建制,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主任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此后,北太平村持续推进村民自治,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级财务乡镇管理监督制度,建立村务公开栏,定期进行村务公开,推动村务工作实现民主化、制度化。2002年,北太平村开始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北太平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位于义和镇*驻地南2公里处,北邻三顷三村0.5公里,南距南太平村0.5公里,东靠一分干渠,西距双泉村2公里。全村区域面积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45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73户,总人口258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