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十二岁,说给别人听他们好像都觉得不可能,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3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3:05
借题主的问答找到材料写了一份读书报告...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解惑吧... ...大概?
《苹果树上的外婆》主要讲述了安迪与两位祖母的故事:安迪的祖母早早过世,安迪从来没有见过这位祖母,因此十分伤心。有一天,妈妈给他看了外祖母的照片,安迪梦想着外祖母来到了他常常玩耍的苹果树上,和他一起做所有他最盼望的事:去游乐场、去草原套野马、去航海、去印度猎虎……安迪快乐地沉浸在和这个想象出的外祖母的奇妙经历中。可是有一天,邻居家搬来了一位孤独的老奶奶,她很穷,每天都要工作,甚至有时没有时间做饭,她需要安迪的帮助。能够照顾老奶奶让安迪感到非常愉快,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这样,安迪就有了外婆和奶奶,他还可以给其中一位讲另外一个的有趣故事。
不同年纪的人看这本书总有不同的感慨,小学时我喜欢这本书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我甚至认为那个存在于安迪想象中的外婆是真实存在的:安迪想象的外婆并不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年迈老人,而是一个自由洒脱十分孩子气如同女巫一般神奇的存在,她喜欢坐海盗船、会套马、会航海、会猎虎…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外婆。
因为喜欢,所以存在。
但是从现在的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就过于幼稚了一些,其中的幻想让成年人无所适从,幻想是毫无逻辑的,而成年人又通常依赖于逻辑,所以倘使让成年人读此书,他们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一笑置之。
那么成年人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歧呢?就像十岁的我相信那个外婆的存在,而二十岁的我则只知道“这本小说将想象与现实融合,表现出热情、理解、宽容等性格和心理特征,而在在情节刻画中,营造出和谐紧张的气氛,同时又不乏幽默”云云——我们似乎总喜欢有逻辑的,采取列举式的思维去看待书籍了。
儿童喜欢幻想,喜欢在现实中找到荒唐,而成年人喜欢探究,喜欢在荒唐中找到清醒。正是这一点分歧使儿童与成人之间在生活中会出现矛盾,因此很多家长将孩子的幻想视作“洪水猛兽”大加讨伐。
我记得从前看过一篇小文章,文章中讲到一个孩子被父亲要求将在回家的路上看见的东西上报给父亲,孩子在路上看见了一个人驾驶了一辆马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又极为神奇的想象,他想:那辆马车可不可以是圣诞老人在驾驶呢?那么马车应该也可变成驯鹿?驯鹿?为什么不可以是龙呢… …即使我忘记了那篇小文章的具体内容,但当时那篇文章的想象力带给我的那种震撼犹在心头,而我始终忘不了文章的末尾,父亲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孩子老老实实地回答:“一辆马车。”
短短两段话,比全篇的幻想更加震撼。
结尾可以看出作者的犀利批判直指那些扼杀儿童幻想的家长,而作者对孩子们是抱有同情乃至钦佩的心理的。
儿童的想象力总是让作家们敬佩不已。
那么孩子们喜欢幻想,这正常吗?幻想会给他们造成危害吗?
事实上,美国教育界权威认为,在孩子的幼儿期,即2-4岁之间,会进行幻想,甚至进行带有荒唐色彩的幻想,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而且对孩子的人格成长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而在孩子长到四五岁之后,单纯幻想便很少光顾孩子的精神世界,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更为理性的想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的越来越成熟,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会逐渐减少。
所以儿童幻想是正常的。
教育界专家认为,幻想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想像力,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交际能力,在假设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就像《苹果树上的外婆》写的那样,在幼儿幻想世界中“粉墨登场”的大多是双亲、爷爷奶奶和最要好的小伙伴,当然更少不了孩子自己。而正是在一幕接一幕的“激情演出”中,亲情和友情在下意识中获得了增添。
因此幻想对亲情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同样,幻想也有不好的一面。
我在准备着篇文稿的时候,为了去寻找当年那篇被我遗忘的小文章,特地去网上搜索了一下企图重温那篇佳作,虽然没有找到,不过我的另一发现却令我诧异不已。我无意中看见了一个百度问题,内容是这样的:“小时候下雨过后,我看见了天上一辆马车,还有一条龙,那年我十二岁,说给别人听他们好像都觉得不可能,可我真的看见了。”
这一提问让我觉得荒唐不已,但是在提问下的回答与点赞数目让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值得人深思的。首先,三十四个回答在知道中算是多的,也就是提问者的问题引起的共鸣是极为广泛的。其次,感同身受的回答者的回答往往点赞数较高,而被踩数基本上为零,或一。
至于反驳的回答,举个例子,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你现在几岁,你认为真的有龙的话他的居所在哪,天上?不可能,要真是早就被发现了,山里?不可能,要真是山都垮了,记性一点,相信科学,还有龙是古代人民通过想象组合起来的,你怎么能看见虚无的东西呢?还有马车?还不会是麋鹿吧!圣诞老人的吧!也是不可能,圣诞老人只有晚上人们为了搞活动是才有。所以应该是视觉误差。”
虽然回答的极为无理,但是却接近于事实,十分理智,这样的回答,点赞为一,被踩数为九。抛去中国人对神秘事物天生的迷信色彩,除却网络似真似假的信息,我认为从根本上而言这种共鸣的源头来自于孩子们的想象,来自于他们在对世界缺乏理性认知时自动的脑补。不过除了这一点,我更多的感受是觉得荒诞,倘若未成年的孩子进行这种幻想,我还可以归结于儿童天真,那么多成年人同时进行幻想则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最重要的是,仔细读来,可以看出提问者以及附和回答者对神秘事物的畏惧,以及,不被理解的不安。
这点发现让我觉得莫名心酸。
每个成年人都是未成年人变化而来的,十二岁的惶恐延续至今,很难想象一个儿童抱着这种心态变成少年变成中年最后老年,那个一直缠绕于心的答案始终找不到一个回答一个解释,他或许早就忘记了当年真正的场景,却在一次次的想象中离现实越来越远从而愈加惶恐。
所以父母仍须对孩子的幻想从内容到方式给予合理、科学的引导,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一、一旦发现孩子的幻想过于荒诞不经,可帮助分析其不合理性,从而诱导孩子步入一个更为健康的幻想世界。帮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毕竟与现实生活有着巨大区别。
二、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谎。当然,这些谎言未必是恶意的,所以虽然孩子的行为的不对,但是家长的制止方式应该柔和。切忌粗暴拆穿,将撒谎顽劣这种罪名直接扣在他们头上。
三、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沉湎于幻想而难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
此外,父母还可为孩子提供可供幻想的优秀童话和故事书,读后最好还能鼓励孩子增添人物和情节,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幻想世界来。 两岁以前的孩子,面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也会有害怕、恐惧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依赖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他需要通过父母的感知去认知这个世界。如果父母温柔地爱着他,理解他的各种需求,他的内心就会有安全感、归属感。
比如说,如果当年那个提问者将这件事告知父母,得到的并不是果断的不相信而是温柔的理解,与引导,哪怕不是引导而只是理解,那么现在的他对童年时期那段神奇的经历抱有的将不是惶惑,而是一种温柔的,对那些未知的的浪漫情怀,似是而非的一种缱绻记忆。这份记忆未必理智,但一定是美好的,梦幻的。
即使是成年人也允许一种神奇浪漫的情怀,否则那么多神幻的故事为何在中国传唱千年而不休?所以成年人对待孩子的幻想还是应该温柔理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2:58
我小时候7.8岁的时候,也见过龙,那天天气下这雨,雷加闪电,我出门喊我爸爸吃饭的时候,一条龙就在我屁股后面,当时我害怕,看了一眼吓的伞都没要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3:02
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现在还能看到什么吗?我也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灵类说给别人,别不信用另类的眼光看你,还有个女孩小时能看到孕妇肚里的婴儿的性别,这些现像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3:01
我相信你 你看见神仙了 祝你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23:03
我小时候也看到龙,那时候也就四五岁,说给大人听他们只是说我在做梦。但是我真的看到了,那天打着闪,因为那时候是平房所以家里人都在外面和邻居聊天,突然就开始打闪了,家里人就都回去了,我年龄小看到这种天气也挺好奇什么的就在外面看了一会,当时街的前面站了一个年龄比我还要小的小女孩,我抬头就看见了一个什么东西在上面飘,家离黄河很近,想到黄河上面有一条很长的上了色石龙,简直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样,只不过一条会动一条不会动。我跟爸妈还有爷爷奶奶说了好多次这个事情他们都觉得我是在骗他们或者是做梦,那年我还很小直到现在那天的画面一直就像刚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