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7: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8:18
2012上海书展现场,中国出版蓝桥总经理王琳接受东方财经与东方文创联合推出的“书商论道”系列视频访谈节目,探讨传统出版企业如何迎难而上,向数字出版艰难转型的话题。图片说明:中国出版蓝桥总经理王琳 传统出版:转型需一停二看三通过 “很多人感觉传统出版反应慢了,没能跟上数字阅读的潮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国出版蓝桥总经理王琳认为,如果说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划出一个间隔符,那就是技术。“在技术没有完善前,传统出版需要循序渐进的转型,而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她认为,数字出版浪潮的到来一定会促使传统出版行业的转型,但这需要依托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比如最早广泛流行的文字载体是竹简,随后出现了纸张,一开始人们未必会接受这种易破损的文字载体,但随着活字印刷等技术的进步,才使得这种转型真正完成。” “数字阅读也是一样,一开始人们以为只有在台式电脑上才能实现,但现在随着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才打开了新的市场,而盗版加密技术也在成熟,使得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信心和步子才能迈得更大。”王琳进一步解释到。 此外,由于数字出版集合多种媒体于一身,有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网络设计等,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多媒体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等,所以专业人才紧缺。 王琳认为,许多从传统出版走出来的人才也面临转型问题——在数字时代,作者可以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网络,替代了原来编辑做的工作。“这要求数字出版的编辑对内容精选和展现两方面都要有足够的能力,除了能够选择出优质的内容,还要能够精准把握与其搭配的展示风格和方式,将数字阅读的特色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扎实的发展。 此外,*的*扶植也令转型中的传统出版企业增添信心。“比如有些做数据和技术的企业,只要是为数字出版服务的,上海市*就给它们贴上相应的标签,从而获得文创产业的资金支持。”王琳认为,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说明扶植*做得很细。 数字阅读: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在2012上海书展开幕前夕公布的最新《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数字阅读日益挑战传统阅读的今天,近六成上海市民仍首选传统“纸质阅读”。可以说,数字阅读的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王琳认为,数字阅读超越传统阅读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暂时受制于赢利模式不够成熟和盗版两大瓶颈。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觉,花十几元买一本书会感觉很便宜很值,但是在电子阅读上花钱就不愿意,认为网上的东西就应是免费的。”王琳分析称,由于数字阅读内容鱼龙混杂,网友在接触了许多不那么优质的内容后,就会觉得花钱并不值得,以至于当真正优质的内容呈现时,会产生怀疑。 “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就导致很多数字出版企业面临盈利问题,很多创投资金对移动互联网上的数字阅读产生过兴趣,但往往因为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而选择放弃。”她表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定要从内容上抓起,当读者对数字阅读的信任感提升后,相关企业才能从这个市场挖到金矿。 此外,盗版盛行也是数字出版面临的一道绕不过的坎。以盛大文学排名前十的小说为例,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平均被盗版800万次以上,最受欢迎的小说有5000多万条链接,这些链接中有99%的都是盗版。“电子书盗版几乎零成本,迫使公司把精心制作的正版电子书的价格压到最低,所以很多数字出版也就难有赢利点。对于盗版,出台多么严厉的打击*都不过分。”王琳称。 相辅相成:意境决定“看什么书” 在地铁里,随处可见年轻人捧着IPAD、电子书、手机在浏览文章或视频;在网络上,人们搜集着各种信息并上传自己的作品......是否在数字阅读浪潮的席卷下,传统阅读将逐渐陨灭?中国出版蓝桥总经理王琳认为,担忧传统阅读消失可谓杞人忧天,“很多人在外面看电子书,但躺在家里床上就会看纸质书,环境造成的意境不同,决定了他们‘看什么书’。” “除了环境因素外,在内容方面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也会有各自的特色。”王琳称,比如在表现形式上,诗歌、古籍等厚重感强的内容就适合通过纸质书表现,而色彩丰富的连环画、小说通过数字阅读将能体现出更多精美的画面感。 事实上,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结合也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例如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明朝那些事儿》,通过网络走红继而引起纸质图书热销的例子比比皆是。《鬼吹灯》书系,也同样是在网络首发,后陆续出版,并且一直热销。 发展数字出版,或许还将成为传统出版的又一剂强心针。上海书展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阎晓宏透露,“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6本。”“原来纸书的读书人是相对特定的人群,电子阅读人群或许更大,或许会相互促进带动纸书某种程度的增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施宏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