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9: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6:49
19世纪90年代,洛伦兹提出了以太的新概念。他将物质的电磁性质与电子的效应联系起来,认为物质中的以太与真空中的以太在密度和弹性上无区别。他假定物体运动时并不带动其内的以太运动。然而,物体中的电子随物体运动时,不仅受到电场作用力,还受到磁场作用力,以及出现电介质运动电流,导致运动物质中的电磁波速度与静止物质不同。
洛伦兹基于这一理论推出了菲涅耳关于运动物质中的光速公式,解决了菲涅耳理论中不同频率的光有不同的以太的困难。他还根据束缚电子的强迫振动,推导出折射率随频率的变化,这一理论被称为电子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19世纪末,以太论达到了其鼎盛时期。但在洛伦兹理论中,以太除了承载电磁振动外,不再有其他运动和变化,几乎退化为一种抽象标志。它除了作为电磁波的载体和绝对参照系外,失去了其他具体生动的物理性质,为它进一步衰落创造了条件。
为了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参照系的运动,实验精度必须达到极高。20世纪初,麦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达到了这一精度,但结果仍然是否定的,即地球相对于以太不运动。此后,其他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一结果使得相对性原理得到普遍承认,并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领域。
以太(英语:Luminiferous aether、aether 或 ether),或译乙太,光乙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为五元素之一。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测证据表明“以太”存在,因此“以太”理论被科学界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