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16:45
(一)无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②花圃有两片,这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时期。2、2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答:“这些”指代“这里”指代3、3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答:4、5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答:5、5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6、7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答:7、9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二)雨荷1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2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俗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3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5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6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7若有荷在池,若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似开不开,欲语还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绘了池中的红莲?答:2.5段“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一句中“完美与自足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答:3.第3段中“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这两个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前者,后者4.“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请结合文段用一句话说明其含义:5.“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中的“绿”和“歌”分指和6.文章开头的“雨中”和结尾的“雨季”中的两个“雨”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三)父亲不写信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②父亲是个民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5.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无根的兰花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4、身处异国,十分渴望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真的见到了又会勾起对祖国的思念,感情上承受不了5、人没有离开祖国6、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7、强烈的爱国15、情态、神态、颜色、香气16、在雨中惟有我又忘我,没有阳光时,自己便是阳光;没有欢乐时,自己便是欢乐。17、前者突出了红莲旺盛之气势;后者突出了红莲的蓬勃生机。18、承上启下,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19、绿色的荷;荷的蓬勃的生机,面对风雨不折的傲骨,内质的善美。20、不同。前者指自然界雨水,后者指人生的艰难困苦和坎坷遭遇。7.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一点1分。共2分)8.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2分)9.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理解“平静”1分,理解“激流”1分。共2分)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1分)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两个方面各1分,共2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