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0: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10:35
重庆是一座具有火炉之称的城市,而重庆郊区的南温泉由于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气温夏天比重庆市区要低3~4度,而冬天则又比市区高二度,因此成为重庆市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但自古以来,由于交通险阻,人迹罕至,未曾开发利用,明万历五年 (1578),该处始建温泉寺,人们逐渐在此洗浴,称“观音寺温泉”,最初的温塘,其实只是一个热水泥塘,直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县人周大成培修浴室,建亭复之,中间石墙,以别男女,由于其地处于沉沉山谷,危崖千尺,崇山峻岭,路不通衢之中,恶劣的地理环境,长期得不到开发,直至清宣统元年(1909),南温泉也只有十三户以农为业的农户,故知之者鲜,游之者绝,南泉真正开发建设,是从清末周家桢(文钦)作《渝南温泉修禊会序》开始,先后二十一年,文钦先生,亲力亲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硬是把南温泉推上了开发建设的发展之路,后又历经几十年的不断建设,才形成现在的南泉风景区,著名的南温泉十二景,各具了山、水、泉、洞、林、瀑的主要特色,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享誉海内外。 周家桢,字文钦,巴县鹿角场人,1882年10月29日生,为当时称誉的“巴渝名秀才”,曾任《广益丛报》编辑,后任《国民公报》《商务日报》主编兼社长,巴县教育会会长等职,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报人、教育家,又是一位敬恭桑梓,不遗余力,造福乡邦的功臣名士,为修葺南温泉,奋斗二十一年,不但奔走呼号,调查研究,还带头捐资,身体力行,是开发南温泉成为风景名胜的先驱。
周幼时常来南泉洗浴,对温泉水是“喜其温度之适宜,恶其垢浊之不治,因思有以改良之,”由于他自幼熟习南温泉风物,对其地的山川诸胜“不能令是邦人士得早领挹其胜,亦一憾事。”
清宣统元年,(1909)已成为“巴渝名秀才”的周家桢,发柬帖通邀县邑社会名流,仿效古代修禊会故事,聚会南温泉,自制《渝南温泉修禊会序》。序中,极力铺叙南温泉的大自然优胜及开辟前景,引起各界人士重视南温泉修葺盛事而予以囊助,一方面多次在重庆《商务日报》发表有关南温泉风景的文章,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周的主张得到了修禊会同仁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当时的巴县县令吴锡三拨军币六百元的资助,各界人士也在他修葺林泉,造福乡邦的鼓舞下,乐于捐助。
*八年(1919),拉开了南温泉建设的序幕,巴县县令杨席芝敦促培修浴室开工,翌年工竣。同年八月十九日,遭山洪暴发,新建浴室毁于洪水。遭此挫折,周并不灰心,仍然四处奔走,向社会呼吁,多次上书当局,精诚所至,得到了最高当局督军熊克武及但懋辛等人捐款的热情支持,重建浴室,工程于*十年(1921)夏开工,冬季完工,并大其泉宇,外建楼榭,较前恢宏,游客纷至沓来,地方商业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温泉浴室的建成,使南温泉的繁荣初具规模,名气大振,四时游客络绎不绝,但当时的交通极不方便,主要是步行,骑马,坐轿,滑竿,况山路崎岖,石路嶙峋,来去必经水陆两程,舟车互易,一日不能遄返。周家桢认识到交通的重要,于是,不畏艰险,三次登山,踏遍十余险峰,观察坡原起源,线路纡直,考察南温泉至渝之道路,在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今拟就桥址下,两山峡锁口处,(即现之堤坎)奠基下石,筑一厚二丈高一丈之石堤,石堤筑成之后,花溪中容纳之水,平均可加深数尺,沿溪一带,即便行船”的主张,又绘制了《黔川改道由温泉方面出江略图》,由原界石,鹿角场,老厂,海棠溪六十里陆路出江(长江),改为由界石,(南)温泉场,李家沱,三十二里陆路出江,以后,黔川道果然改经温泉场,并号称山城的南大门,这无疑是周家桢雄才大略的结晶。当时的地方建设,*是不拨款的,周家桢将自己的主张不仅刊登在重庆《商务日报》上,又印成小册子赠送,力主筑坝,广泛宣传,八方募款。*十四年(1925)农历冬月初五,筑堤工程奠基下石,次年堤成。庆幸之际,同年即遭山洪冲毁,复又移址重建,建成宽,厚各二丈,长十二丈的石堤,堤上建拱桥三洞,名“植威桥”。*十六年(1927)夏历五月举行踩桥盛会,当时的盛况空前。然中宴刚过,山洪暴发,冲去堤桥一角,工程复又报废。两次毁堤,诬陷之言四起,周并不因此而止步,仍于*十七年(1928)十一月一日再作《温泉补修桥堤募捐款启》,其中“乞望各界达雅,随喜捐助,惠予玉成……,尽力募捐,期奠全功”,由赵资生榜首,周家桢殿尾等48人发起募捐。但周家桢壮志未酬,潸然于1930年去世。后由赵资生、曾子唯、潘昌猷,分别在重庆陕西街留春幄,宴请商业界、盐业界、金融界等人士,进行募捐,堤坎最终于1935年建成,但周家桢没有等到堤坎建成的那一天。堤高三丈六尺,长十丈,宽二丈,堤上无桥,堤内外成梳儿背,免溢出之水冲击堤基,打掉两侧锁口硖石,增宽河面,减少洪水冲击,堤成后,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同心协力而成,故名“同心堤”,堤成后,南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沿溪景致骤然生辉,花滩溪逐易名花溪河,正如周家桢所预料;“晨夕天气清穆,溪山净媚,扁舟数友,溯洄其中,览胜寻幽,西湖之游,将无以过。”有诗赞堤坎曰;“珠帘云幔挂晴空,喧闹还同竹憾风,漫想三春桃浪暖,芳堤绿水泛花红。”
南泉中心公园游览区,原是一坝年产十二担租谷的水田。*十六年(1927),辟此场地,划归公园范围,为“渝南温泉公园”。为完善管理机制,周家桢努力不懈,作《温泉公园商埠督办文》后,1928年8月又作《请拨款建南温泉公园二次呈文》,不久继作《南温泉计划草案附录起》,在其中殷切期望“筹建公园,必有长足之进展。” 当时,有本地人,北伐少将杨子云,解甲归田后,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凭借他的地位、威望,联络社会富商,名流,如赵资生、曾子唯、潘昌猷等人,共商南温泉发展大计,发起成立渝南温泉公园董事会。周家桢在《渝南温泉公园董事会发起致词》中说,“是由最幽曲的溪流入手之初,从智、德、体做去,将来不难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我可以断言。”董事会的宗旨,是为南温泉的建设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南温泉公园。*十八年(1929)春,在董事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温塘公园事务所》,公推重庆市商会总会长赵资生任所长。是年初,周家桢闻陈莲峰言,得知小温泉里许有一深洞—神仙洞,为穷探幽秘,再辟新景,四探神仙洞,并作《温泉发现新洞记》。消息传出,连巴县*也随周躬身亲探,同时周拒绝了*将此洞取名为“文钦洞”的建议,最后取名“三天门洞”。经过周家桢等人二十一年的努力,南温泉以最初的一泉一洞发展成为一溪、三峡、三泉、三洞、三瀑的景观特色,周家桢却因探洞受寒,即患声哑,导致肺结核旧疾加重,不自重视,仍忘我奔走于为国为民的大计之中,迄六月底方始休息治疗,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是年(1930)八月逝世,终年48岁。
周家桢先生在浴室两次培修中,耗资4700余元,他垫支1600元,筑堤两次被毁之后,众说纷纭,垮堤原因责怪他偷工减料,贪污筑堤款,周实则苦不堪言。在几次工程中,他明知使用当地人不妥,但要办事,又非得使用当地人,事出之后,他全责承担,仅自责用人不当,别无他怨。当时修堤,耗资13000余元,他又垫资1000余元,为了地方公益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认为“钦之区区劳资,又何足算也,自是一笑忍置之。”正如赖以庄先生所说:“文钦先生视地方休戚,如自身之痛痒,有所兴革,不避劳怨,或遇诬陷,坦然无所较,久之,宵小亦怀惠焉。”由他带头捐款开发建设南温泉的款项千千万万,而他本人在南温泉,却没有片瓦寸地,到重病时,无钱医治,死后身无分文,遗命“效杨王孙裸葬,小温泉乱石间可矣。”民众为感激他的功德,最隆重地将他埋葬于南温泉花溪河北岸野猪窝山上。巴县教育会同仁,为之募集500元修坟,由南温泉正街到墓地的路,取名为“文钦路”。周墓条石砌成,墓前拜台两旁,有石桌石凳,最前面有约三丈高的石塔,条石砌成的石栏,宛若花蓝,无碑文,惜毁于文化大*。“声望重三巴,共仰如北斗。”11月24日,巴县教育会、教育局、重庆《商务日报》社、民报社、孤儿院、省立二女中、聚新诚银行等十余单位,在巴县图书馆联合举行周家桢先生追悼大会,盛况空前,到会致祭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挽联近千幅,身后哀荣之隆,前所罕见。其中陶闿士致挽联云:
“生爱温塘,殁葬温塘,平生寄迹向溪山,倘他年胜迹流传,定成佳话;
始勤教育,终老教育,至死浮云同富贵,剩此日青氊尚在,何减古人。”
”为谋公益,竟解私囊,使我僻壤生辉,著迹三巴称名胜;
方别芳辉;勿闻易篑,痛君青氊如故,至今四壁仅图书。
周家桢先生的坟墓静静地躺在野猪窝山上,由于文化大*的破坏,塌毁墓拆,1985年九龙坡区政协牵头出资再修,沙石墓碑阴刻竖形隶书“周君文钦之墓”,落款“会稽马一浮敬题”。
(选自《南温泉趣谈》 撰稿:杨玉珉、彭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