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人死了为什么要火化或者说火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1:0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2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2:33

http://www.wanancemetery.com.cn/fwxx/bzwh/bzwh/thz.htm 谈火葬 http://www.gmw.cn/03pin/lunwen/show.asp?id=1645 火葬是怎么兴起的 摘要: 文章考察了火葬兴起的原因,认为火葬:①比土葬迟;②没有土葬普遍;③以消耗能源为代价;④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登遐”观念;⑤不占用土地,⑥在有些地方还带有惩罚性质,所以后来被废止。文章还认为,由于火葬对资源的消耗属于无效消耗,又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应该全面废止,实行不筑坟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关键词:火葬 兴起 无效消耗 错误的自然观 以树代坟的土葬 当人还是古猿这种动物时,没有“葬”的行为和观念,和别的动物一样,死在什么地方,就把尸体留在什么地方,或腐烂,或风化,或被别的动物吃掉。 当人脱离了古猿阶段,成为现代人,尤其在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以后,人的思维有了表达的工具,而且开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标志人进入了文明形态。在这个时候,人开始考虑自己父母(尽管在一个时期父亲的观念很模糊)、子女和同类尸体的处置问题。由于人有了思维和理性,不再让自己父母、子女和同类的尸体象动物尸体那样,抛弃于野,于是就有了葬的行为和观念,因为,“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在古代,“葬”与“埋”也有分别。《释名·释丧制》:“葬不如礼曰埋”。[1](p311)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葬这一观念的出现,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个时候一直到火的发现(假设火的发现是在人脱离了动物界以后)这整个时期,主要是*和土葬。 *由于分为露*、鸟葬和风葬,所以一般行于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因为那些地区干燥,高寒又多风,尸体不致于腐烂,很快就会风化或被鸟禽吃掉。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就实行的是*[2](P1076)。中国的*,现在仍然实行*[2](P1091)。当然这之中往往要涂上一层宗教色彩,比如,能被鸟吃掉,就是前世行了善;不能被鸟吃掉或者吃尽,就是前世作了恶,但实际上,宗教观念是由人附加的,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和气候条件起的作用。比如,阿拉斯加半岛的因纽特人,由于生活在冰雪世界中,因此,他们实行的是冰葬,即将尸体放入制作的冰洞后,再用冰块封住洞口,5天后,在冰洞上挖个小孔,以使亡者的灵魂离开冰洞,升入天堂[2](P1103)。明明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使然,为什么要借助于宗教,因为远古时候,无论在哪个民族,科学与宗教往往混在一起,许多科学的行为总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才能顺利推行。 除了干燥、高寒和多风地区,其他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土葬,区别在于,有些地区比如埃及,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不但实行土葬,而且开始建造金字塔这种坟墓;早在公元前3500年,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都有用巨石建造的坟墓。[2](P1120)而中国,直到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才开始有了筑坟这一程式,此前一直是“墓而不坟”。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埃及等地区的土地私有进程比中国早,所以国王和法老死了以后有自己的份地修建金字塔,中国的私有制进程迟,直至周代才有了井田制,所以 从周代开始,才开始筑坟。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 [1]()这一解释,还可以通过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得到解释,这就是,除了埃及金字塔,布列塔尼、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诸岛发现的巨石坟墓外,后世所发现的古墓,越是时间早,越是没有坟丘。坟的出现都是后来的事。 至于火葬,如前面所说,它肯定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比*和土葬迟的多。 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供的两条信息可知,在欧洲,“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墓葬也时有发现……火葬只是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3]();“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3]()。 丹皮尔的这两段资料向我们起码提供了三点,其一,火葬比土葬晚;其二,火葬一开始就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其三,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宗教观念。 关于第一点,无须多说,但第二点和第三点,却需要加以分析。 不论欧洲中部的火葬是不是最初的火葬,但我未发现有比丹皮尔叙述更早的火葬记载。因此,我先假定它是最早的,以后如果发现了更早的火葬史实,我就不再认为欧洲中部荷马时代的火葬是最早的了。其实,这一点,从中国的先秦典籍也能证明。《墨子·节丧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1](p313)。这两条史料可以佐证丹皮尔的上述叙述,因为,无论仪渠,还是氐羌,都在秦国之西,这可能暗示了火葬从欧洲中部的东传;另外,登遐的观念可能就是荷马笔下英雄们的观念。 关于第二点,即火葬在欧洲中部兴起是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已经说得十分明确,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以消耗木柴、破坏森林为代价的。在近代工业产生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动物和植物是人生活的最根本资源。火葬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这不但是浪费资源,而且是在消减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只是因为长期来,土葬在全世界是主要丧葬方式,火葬只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实行,所以,火葬对森林的破坏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微乎其微,因此,没有构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也未造成气候变暖。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们认为几千年来地球气候一直适宜人类生存的原因。现在的火葬,虽然不再以木柴为燃料,用的是电和石油,但煤炭(发电用)和石油被比喻为现代工业的食粮,这说明火葬始终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 由于火葬本身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不是为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除了保留极少量骨灰之外,将燃料和尸体(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全部变为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一方面污染大气,一方面导致气候变暖。这种消耗,没有任何积极效果,反而有害,因此是一种无效消耗。 关于第三点,即火葬反映了荷马时代英雄们的一种英雄情结或宗教观念。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它形式上表达了英雄们希望“登遐”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暴露了古代人们一种错误的自然观念。 在远古时代,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有自己脚下所踩的大地是实在的、物质的,地上所生长的一切生物也才是实在的、物质的;地球以外,太阳、星星和月亮是另外一个叫做天堂的世界,地球和天堂之间没有物质,属于真空地带。这可能就是“天空”、“天幕”和“空气”这些概念的由来。虽然把太阳、月亮和星星所居的地方称为“天堂”,但却认为从地到“天”这整个空间都是空的,没有物质。既然天地之间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而天堂与人间相比又是无比美好的,它势必使英雄们认为,火葬把人的尸体变成一股清烟,排入空中不但无害,反而可以使人的灵魂*。这可能就是他们把火葬谓之“登遐”的原因。 我以为,这一错误的自然观可能就是火葬最初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周围并不是真空,它不但充满了各种气体,而且从地面算起,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流层,第二层是平流层,第三层是中层,第四层是热层。这四个层次的气体成分结构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我们平常所谓的臭氧,它在大气层的上部能起到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但接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导致人们的呼吸障碍,尤其对哮喘病人、老人与孩子的健康能造成严重危害[4]。 基于这一科学的自然观,我们才认识到,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排到真空之中,而是排到了大气层中,它严重影响大气层的气体成份结构。二氧化碳的过多滞留,使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加强,妨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的向回反射,导致气候变暖,最终影响地球上生态的平衡,引发许多自然灾害。 我前面说了,远古时代,科学与迷信混为一体,许多属于科学上的观念(不管对与错)都披着宗教迷信的外表。火葬的兴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人问我,如果火葬开始时是以上述错误的自然观为根据的,但现在,甚至在现在以前所 有的后来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地球的外面裹着严严实实的大气,为什么有些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呢? 我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根据转移的问题。 所谓根据转移,是指一种行为,当初是在某种根据的前提下发生的,虽然这个根据后来已被证明不存在,但由于这一行为本身又引发出了新的根据,才使它以新的根据保留下来。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我老家农村有个人在“文化大*”中,以“组织反*集团”为罪名被逮捕,但是,在抄家和审讯中并未发现所谓的电台、纲领、组织机构等,只是发现了一本日记本,上面有这个人1965年对自己受家庭成份影响没能考上大学而发的牢*这么一首所谓的“反动日记”。于是,虽然他的反*集团罪不能成立,但又以“反动日记”为罪名继续关押和判刑。这后来的所谓“反动日记”就是根据的转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气体,不是真空,但火葬在一些地区仍然实行着。这个问题也源于根据转移问题。 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农业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大多是粗放型,提高粮食单产的可能很小,因此,土地十分宝贵。土葬由于后来有了筑坟、立碑这些程式,就在相对时间浪费了土地,而火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火葬在一些地区被坚持,节约土地是最主要的因素。 第二,在世界许多民族,一方面有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方面又有灵魂*的观念。火葬在一些人看来,虽然不能收到入土为安的效果,却能使灵魂*。 第三,英雄情结仍然在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这种新的英雄情结,虽然不再是“登遐”这一愿望,但可能表现为其它形式,比如,显示自己的无神论、唯物论、反传统、反迷信、无私甚至无我的英雄气概。 火葬从宋元以后传入中国中原一带,以后继续向东南沿海传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撮尔之土以安厝,也致焚如僧。”[1](p313) 河东“地峡人众”之地和“浙右水乡”实行火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节约土地的客观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地制宜 沙特阿拉伯人,无论贵贱*,墓地都在沙漠,也是这个原因。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人也实行火葬,并且要把骨灰撒向大海。虽然我未作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不知这个地方的火葬与欧洲中部的火葬是另外的源头,还是从中国的浙右一带传过去的,但我可以认为,巴厘岛既是岛国,遍地水乡,土地肯定金贵,所以和中国的浙右一带一样,因地制宜,奉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火葬传入中国不久,在明清两代540多年就被明令禁止,所以浙右一带未成传统;巴厘岛信奉的是印度教,火葬没有受到*,于是就传了下来,成了传统。 火葬的兴起和传播,除了因为有茂密的森林作为物资条件、基于错误的自然观的宗教观念即英雄主义的“登遐”愿望,还体现一种惩罚性的作用。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受印度教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女子不得与比自己地位低的男子结合,如违反,一律处以死刑,甚至丈夫死了,要把妻子活活烧死;蒙古在一个很长时期,一方面实行*,一方面又对疟疾病和产后死亡的妇女,无论*,一律实行火葬;印度过去有一种叫做“萨蒂”的风俗,女子出嫁要有一定数量的“陶里”即嫁妆。若陶里不多,男方往往要对女方施以各种 待,直至“萨蒂”,即丈夫死亡,妻子要同丈夫一起火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习俗中,原先的丧葬方法也类似于火葬,不过不是把尸体焚尽,而是烤成木乃伊,然后安置在山上。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以妻殉夫火葬、印度的萨蒂风俗和蒙古人对于疟疾病和产后死亡妇女的火葬因为属于惩罚性的丧葬方式,太残酷,所以后来都被废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类似于火葬的将尸体烤成木乃伊的丧葬方式也废弃了,改为土葬。 如前所述,火葬在中国的先秦,仅在西域和氏羌之族实行,宋元时传入中原,由于它与中国人的“入土为安”观念、孝道、尤其与儒家关于“人之身体,发映父母,不致……”的信念相抵触,所以在明清两代540多年,也被废止。至于中国当代何以又行火葬,我将在另文《人治的作品:中国当代的火葬》中进行分析。 以上表明,火葬在其开始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又反映了荷马英雄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由于它具有惩罚作用和不占用土地的客观效果,使它后来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播。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火葬的惩罚作用由于违反人性,在一些地区已被废止。现在,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火葬对资源的消耗不但是无效消耗,而且由于制造二氧化碳加剧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基础这些危害,我们又可以通过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也达到不占用土地的目的,我们就完全应该理智地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既不筑坟、又不立碑、以树代坟的土葬。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裕辞典[N]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词典[N]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英)威廉·丹皮尔,科学史[N]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祖藜,臭氧污染袭击欧洲 欧盟要求各国进行臭氧预报[j]北京,中国环境报2003,9,17(4)
人死了为什么不能土葬而是火化

国家推出火葬的目的 1、传统的土葬太占耕地了,而且棺木又来源于森林,尤其我国的人均耕地和森林覆盖率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人口基数又奇大,一人哪怕占一,十三亿人的现状可以想象。 2、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老人去世以后,可以合葬。 4、更容易禁止封建迷信活动。

为什么国家强制火化遗体

1、火化遗体,科学卫生,方便简单。遗体火化后仅用一个小盒装骨灰。骨灰盒可集中寄存,也可以埋入公墓中,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便利,还给国家节约了土地和木材资源,更保护了生态环境。2、土葬是用棺材盛遗体,每具棺木大约要用木材0.2立方米,一年将要用240万立方米木材,10年就要2400万立方米木材,这就造成...

为何现在绝大多数人去世以后都选择火葬,而不是土葬?

首先,部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不适宜进行土葬。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土地资源紧张,土葬变得不切实际,因此火葬成为了更为常见的选择。其次,从卫生角度来看,火葬相较于土葬更为清洁。土葬过程中,遗体可能会发生分解,如果不严格按照卫生标准进行处理,可能会吸引害虫,甚至影响环境卫生。而火葬则可以避...

人死了为什么要火化呢?

1. 火化的原因:火化是响应国家殡葬政策的一种方式。相较于土葬,它更为高效、经济,并节省土地资源。火化过程简化了安葬程序,减少了时间和经济成本。2. 火化政策背景:尽管火化在历史上早有实践,但作为国家政策推广始于1956年,由毛泽东主席倡议。1985年颁布的《殡葬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推广火葬、...

人为什么要火化

人选择火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文化传承 火葬在很多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告别方式。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方式逐渐融入了各地的文化习俗中,成为了一种社会习俗和信仰。在很多地方,火化被视为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缅怀方式。二、节约土地资源 火化后,骨灰可以安置在骨灰安置所或其他地方,不占用...

人死后为什么要火化?

2)可操作性:听老家的亲戚讲,火葬要求亲戚将死亡亲属自己运到火葬场,而且要自己支付火葬费。本身改变传统观念,移风易俗就不容易了,还要花上钱,增加丧葬成本,谁干呐?所以,我认为推行的方式有待商榷。3)“公平性”:有的人家有钱有关系,能够花上一笔钱把死者运到别处,即那些能够土葬的地方...

法律为什么规定死后要火化?

人的尸体因为受到社会善良风俗的影响,需要土葬或者火化,而不是喂鱼,一来喂鱼会污染环境和食物链,二来谁家的亲人会忍心将逝去的亲人喂鱼。法律也没有规定必须火化,是按照风俗选择火化或者土葬。

请问你人死了为什么要火葬呢?

1.主要是为控制传染病.我们知道,大多数人是死于疾病,有一些是死于传染病.传染病人死后,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土壤水源等,造成新的传染.而火化是最彻底的灭菌方法.2.其次是节省土地资源.

为什么人去世了要火化呢?

一来节约土地资源,二来土葬从医学上说不科学,因为有些病人死后带有病毒(传染),而且人虽死但病毒任存活着,如果采用土葬就消灭不了的,必须火化。

为什么人死后要火化才能埋葬?

中国现行来说,分为火葬区与非火葬区,不过目前说来,多数地区均是火化区。火化的初衷是为了减少坟墓的占地问题,试想,一具坟墓怎么也需要一个非常大的地方来掩埋遗体,而埋葬一个骨灰盒,则只需要很少的面积了!目前中国还有一些允许土葬的地方,那些基本就是不火化,直接安葬的!

人死了为什么要火化 人死了为什么要火葬 请问人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火葬 火葬场是怎么火化人的 人死了火化好还是土葬 火化场怎么火化 人在火葬场火化的视频 火葬场老人火化视频 人死了可以不火葬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文件夹可以删除吗? 文件夹中的文件能删除吗? 吃鸡进不去,重启也没用,开了加速器,如图 永劫无间用什么加速器好 好用的加速器推荐 PUBG加速器免费试用 亚服加速器推荐 吃鸡加速器选择 亚服国际服吃鸡加速器推荐 东芝2523ad提示维护怎么清除 请问清朝历皇帝顺序,开国皇帝到最后一个。还有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叫什么... 这个外国小女孩是谁?附图 结婚后可以用老婆的公积金还房贷吗 天葬是什么 物流发货到付件损坏、丢失应该是发货方还是收货方向物流公司索赔? 赤水河多崖葬而非土葬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另类葬俗有哪些? 申通快递 到付 丢件了怎么办? 殷商时期的墓葬是以露天葬为主吗? 中通快递 货到付款 可是东西被快递公司丢了~! 他是怎么赔的? 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崖葬,是一种什么样的葬俗? 更换操作系统莱特币钱包地址会变吗 到付的快递弄丢了怎么赔 邮政快递到付邮件丢失如何赔偿 求助,莱特币转账不知道为什么多转了0.02 天葬是葬什么,和风葬是一类吗? “风葬”是怎么回事 你好,我想咨询一些法律问题。我们发快递,但是快递丢失,我们做了保价,但是付款方式是到付,怎么索赔 牛比特怎么提现比特币,莱特币? bitcoinke客户端可以处理莱特币的交易吗 莱特币如何恢复 武汉市可以做亲子鉴定的医院? 到付件,收件人不知道是到付,快递员没送到收件人手里,放超市了,过后打电话说是到付件,包装扔了怎么办 我婚前贷款买的房子,婚后可以用妻子的公积金还吗? 四川葬了多少古人? 世界上七大独特葬礼方式是什么? 顺丰到付邮费,丢件了会理赔吗 天葬的代表地区 本人结婚前以单身的身份用公积金贷款买的房子,结婚后可以用老婆的公积金一起还贷吗? 快递丢件理赔后,又找到了,应该怎么办? 收到到付件 ,快递小哥给放到超市了, 不知道是到付,过后告诉我是到付件 ,包装扔了 怎么办? 快件丢失赔偿给哪方? 婚前购房如何在婚后使用配偶公积金 我用快递到付报价,万一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损坏或者丢失,那么快递还会赔偿吗? 三方协议公司给我寄回来的时候被韵达快递公司弄丢了,请问怎么办 自己有两套房正还贷结婚后可以用妻子公积金贷款再买房吗? 婚前自己组合贷款买房,合同上写的自己的名字。结婚后,妻子的公积金可否用来一起还款呢? 夫妻婚后房子 妻子公积金可以提取吗 婚后我想买房子放到我媳妇名字上用他的公积金我要提交什么资料? 我用住房公积金买了套房,结婚后,可以不可以把老婆的公积金也用到这套房上?那样是不是月供就会少点? 以"青春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只写开头结尾(100)字,救命啊 《吓你一跳的地球真相》有哪些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