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的疏离父母是怎么回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1:23
我来回答
共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08:55
先来说说什么是疏离型人格: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疏离型人格的形成和早起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依恋关系主要的是指孩子和主要的抚养者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一般来说,就是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主要来说,依恋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比较正常健康的依恋关系就是安全型依恋,孩子和父母之间会有良性的互动和情感沟通,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依恋形式。而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是相对来说较少,也不是特别健康的形式。
回避性依恋的孩子会不喜欢和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对父母的*,注视呈现漠然的态度,对父母的离开也不会表现出太大的情感波动。反抗型依恋的孩子是一种比较矛盾的类型,他们会在父母离开之后渴望父母的到来,但是在父母对他们进行*等活动的时候,对父母表现不理睬,甚至是拒绝和母亲的接触。
疏离型人格就是看作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的发展模式。幼儿时期的经验和记忆可能会是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我们可以推测将来孩子的人际关系等情况。但是不排除是因为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造成的孩子的人格的改变。
疏离型人格的人会表现出抗拒和别人接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会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有渴望和追求,因为和周围环境的交流是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疏离型人格的人也就会因为他们的矛盾心理而处于痛苦和煎熬之中。但是很严重的疏离现象是很少的,很多人身上都会有这种疏离现象出现,可能在人生的某一小段时间,我们自己身上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并不严重,也不会对我们的社交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于对疏离型人格的人的心理帮助,我在这里不多赘述,其实这种人格的人也会有很多,需不需要心理咨询也得看来访者本身的意愿。
对于如何和疏离型人格的人相处,我建议的有两点:一,明白他们不是只对你会有抵触和拒绝,长久以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让他们会自觉的产生拒绝行为。明白这一点之后,如果你被这个人所吸引,那你就要尝试去接受他的行为。如果对你来说太难,请你不要去对他的行为进行其他的解释和误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0:13
今夜无眠,经过半个月的交流我这两天可以关灯睡睡觉了,也敢半夜去开门了,今夜下小雪了,中原油田,有人请我回答,我真的是小学生文化,我可以回答,为什么我也问,我父亲严传深教,他由后妈一手带大,后奶奶嫁给爷爷,爷爷经历了战火,找到可以托付的人,把爸爸一人留在人世问吃苦,后奶奶是世间最好的人,最好的女人,把人世间最好的赞美之词都送给她也不为过,我们兄弟姐妹六个,经历的痛苦无人能懂,但是日子一天一不的过,谁也帮不了你,只要善良美丽,善解人意,人活着有意义,从我后奶奶起爸爸严传深教,人活一世懂的感恩,吃的苦中苦,先苦后甜,人生美满,我问我爸为何当初人家看上三姐,要她当女儿,三四岁时三姐死活不去,那为何不让我去,我爸说四乖乖,四丫头,你没那个命,没那个福气,只能在这个家中受苦,穷人孩子早当家,你从小到大心智不全,胃病,天生遗传,从小在医院长大,三天两头,我去医院里去给你看病,我从小就向父亲打听我们家发生的事,母亲给父爱一生生了十来个孩子,每次妖折,母亲会安为父亲,老头,死了我在给你生,从前两个哥哥,取命金龙,银龙,家穷振不住八字,算命的说别在金龙和银在的乱取命了,那样一个男娃也活不成,另说男童女童也不行,你天生吃苦的命,穷人命,后来父亲分别给我们取名,振平,银平,女孩,男孩振权和冬天,我和三姐振群,和四丫头小银,果然名字,不在叫金龙,银龙,都活了下来,人的姓命,父亲叫国秀,母亲叫健英,你说名字怪不怪,从小后奶奶善良美丽,最后死在妈妈手中,奶奶八十多,老年吃呆,就像晚年的白七爷,白敬其,一样,老年吃呆,一个疯子和一个吃呆老人,打架谁过谁,后人想想,一个疯子都懂的那么多,一个正常人什么都不懂,有时我在想妈妈真疯还是假疯,有时人活的明白,明白善良美丽,装疯也许才能保负自己,妈妈离家走失,回到家经常说老头,有男人欺负我,我一脚给弄河里了,爸爸说看你个疯子还要脸不,还有脸说,他俩一笑而过,经历五十多年不离不弃,人世间有几人能做到,我走后十六年他俩相敬如宾到如今,妈妈清醒时会和爸爸交流,说孩子爸这一辈子拖累你,咱俩抱不上亲孙子了,爸爸其实早就明白,什么都不说,你个疯子,要不是你不分白天黑夜往家弄垃圾,咱俩不早就抱上孙子了,要不是你把做生意的儿子用开水烫了,把他赶出门,咱俩会过成向今天,孤苦一生,好在女们人没让咱们操心,别人还经常说,看你有福气,四个女儿经常轮流回来看你们,在看看我俩女儿都离了,谁都没你俩有福气,俩儿子没结婚,但比离婚更可怕,三天两头打架,把家给弄成不像样子,说明白了,其实孩子要的不是金钱要得是有父母亲的关爱和陪伴,今天说到这儿了。很感谢让我来回答问题,有时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会心口疼一阵子,但是我很乐意回答每一个问题,其实现在当今社会发展时太快,人们都得跟上脚步,拼命挣钱养家不容易,就错过了陪伴孩子长大*,其实现在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家和外公外婆家长大,从小手机电脑陪伴长大,长期大脑中毒,没有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心里数字要强大,很多都是电脑手机中毒深,别不信大部分孩子出事跟网络有关话不多老一辈陪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成长有很大帮助,你们信不信由你们,反正实间证明了一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1:47
莫名的疏离父母,这个是不是比在青春期有可能是嗯?在叛逆的时候,父母说什么你都听不进去,但是父母呢,还不得不说,因为他都是为了你好,他想让自己的儿女在将来更加出息,更加更加成功,所以说你听厌烦了,所以说就有点,朱远父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3:39
可能是缺少沟通,感情疏远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5:47
傻瓜蛋,为什么要疏远父母,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父母,你要好好的和他们沟通一下如果你觉得是他们的错了没什么告诉他们辛苦了一生,子欲养而亲不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18:11
人长大后,内心有自己的想法,那并不是梳理,而是有了能独自承担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20:53
自己都觉得是莫名地疏远父母,所以自己找找原因,是双方造成的,还是蛮一方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3 23:51
不要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03:05
相比于学习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似乎“家”才是令我们大部分人头疼的难题。
为什么我们与父母渐渐疏远?
有一位同学说道:
“自从上了大学不在家住了以后,和家里的联系也慢慢变少,一开始一个星期回一次,慢慢变成了一个月一次。平时的通话也是例行公事的汇报日常,和父母的对话像复制粘贴一样他们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们都是问‘学习怎么样’、‘生活费够不够’这些问题。
我也开始习惯报喜不报忧,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基本不想说。在朋友面前,我更放得开,在父母面前反而像戴了个面具一样,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实的我其实是不一样的。”
他的发言激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鸣。
小时候我们粘父母粘得紧紧的,大事小事都想告诉他们,那时候还信誓旦旦地以为自己长大后一定不会跟父母分离,会一直跟父母很好、很亲。
但长大后,尤其是外出上学、工作以后,和父母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就算偶尔回家时和他们提起工作、朋友、生活的趣事等也是一时兴起,甚至突然在某个瞬间不知为什么就吵了起来。
其实,我们都明白父母的辛苦以及父母有多爱我们,我们自己也是爱父母的,知道要珍惜、要好好孝顺他们,亲密沟通。
但道理大家都懂,现实却是:有什么困难麻烦,大部分人依然选择自己背着,不会再找父母;想要好好向父母说声爱,却羞于开口,总觉得还有时间以后再说。
为什么我们与父母渐渐疏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与父母之间开始渐渐分离了呢?
其实青春期到成年,是一个人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完成独立的过程。
我们离家上学、开始工作,慢慢开始将自己与家庭分离,在这个学会独立生存的过程,我们不断探索自己到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遇到问题和阻碍,会自己去挑战和克服,不会什么都依赖父母的帮助。
父母也在适应这个分离的过程,考量何时支持、何时不干预,担心支持多了会阻碍孩子的独立,太快放手会不会让孩子摔得太狠?……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容易发生冲突,彼此在摩擦中寻得坚持与妥协之间的平衡。
最终,我们获得胜利,父母适度妥协,退出我们的生活,给了我们自由空间。
为什么我们与父母渐渐疏远?
我们逐渐强大,意识到人生是属于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努力、去创造、去经历。
我们开始尊重父母,心疼父母,也看到他们的局限和衰老,更能去体谅、宽慰他们,甚至给出有力的臂膀扶着、护着他们。
我们也不再像小时候那般一遍遍地喊着“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而是学会了采用其他方式表达着对父母的爱,或不时主动问候,或给他们买些必需品,或送些暖心的礼物……
我们开始“报喜不报忧”,然后发现父母对我们也多是“报喜不报忧”:彼此都会更倾向于和对方分享自身好的事情,弱化不好的事情,比如经济紧张、健康问题等。
刚开始,“报喜不报忧”,也许会让我们感到“父母眼中的我和真实的我其实是不一样的”,感到彼此不再像小时候那般粘了,感到彼此都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些失落、孤独。
然后发现原来“报喜不报忧”意味着我们长大了,懂得了心疼父母,担心说了之后,会让父母们担心和焦虑。“报喜不报忧”也意味着我们强大了,懂得了承担,明白有些事情要自己扛,有些眼泪要自己擦。
当然,若有一天真的真的扛不住了,我们也可以回到父母的怀里静静躺一躺,再次出发。
适当的“报喜不报忧”,恰恰表明我们学会了如何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去爱父母,而不再是一个“小宝宝”。
我们也开始理解父母的“报喜不报忧”。从父母的方面来看,他们喜欢“报喜不报忧”:
一是心疼孩子,知道孩子在外辛苦,不希望孩子为家庭中的事情烦恼、分心;
二是习惯了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保护者的形象,若家里发生点困难就向孩子求助,对成年父母来说这是脆弱的表现,有失尊严。
我们开始学习更成熟的为人处世方式,懂得了如何既顾及父母的尊严,又给予他们爱与依靠。
为什么我们与父母渐渐疏远?
其实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开始渐渐疏远呢,
最大的原因是:我们需要分离,进而独立成长。这是特定年龄阶段成长必经的过程。
当然,如果你觉得成年的你与父母的关系过于疏远或过于纠缠,让你很痛苦,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帮助,维持适当的距离。为什么需要你的努力呢,因为以前你还小,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里,总会更多地将父母看作是关系主导的一方,现在的你已经成年了,有能力去改善一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