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4: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3:45
清初时期,牌子曲大调曲子流行于开封、洛阳、安阳和南阳等地,并传播至山东聊城、曹州和陕西关中地区。这一曲种在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被称为"八角鼓",随后的时期里,名称有所变化,如"鼓调"、"鼓子曲"和"曲子"。辛亥*后,豫西南地区开始以"大调曲子"之名流传。在洛阳,曲子被称为"小调曲子",以踩高跷形式演出,逐渐演变成戏曲剧种。南阳的曲子则一直沿用"大调曲子"的名称。
从清代中叶到新中国成立前,演唱大调曲子的人群主要是文人和富裕家庭子弟,他们组织书社,以演唱为娱乐方式。在城镇,茶馆是演唱的常见场所;在农村,则多在场边或地头演唱,吸引妇女们带着针线活来听曲,因此被称为"活笸箩曲子"。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多人坐唱以及双唱的"抬曲子",还有弋阳腔时期的帮腔。大调曲子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说唱艺术,有200多个曲牌,如昆曲曲牌"石榴花"和"上小楼"等,以及源于明、清俗曲的"阳调"和"汉江"等。曲牌联缀有头、尾部分和穿插的曲牌,还有以大牌带过其他曲牌的"金镶边"和不用引子尾声的纯杂牌联套。
现代大调曲子的演唱,更多使用"诗篇"等上下句反复的杂牌,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可以加入筝、琵琶等。击节乐器以牙子或八角鼓为主,有时会添加其他乐器。此外,还有"板头曲"的器乐合奏曲,如《平沙落雁》等。传统曲目丰富,改编自元、明杂剧、传奇故事以及小说,如《东周列国志》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故事情节。新中国成立后,曲艺发展和改革,如曹东扶这样的名家曾在*音乐学院执教,为大调曲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扩展资料
牌子曲,曲艺的一个类别。凡将各种曲牌(南北小曲)连串演唱,用意叙事、抒情、说理的曲种都属于这一类。包括单弦、大调曲子、四川清音、湖南丝弦、广西文场等。一般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