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孔明怎么死的那么早?要是孔明在活30年三国会不会被孔明统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4:4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45
1、孔明就没有当皇帝的条件,刘家的天下,孔明凭什么当皇帝,老百姓不干,各个政治势力不干,社会舆论也不干,诸葛亮只是蜀汉政权中的一个政治集团的代表,其他政治集团并不买他的帐,如果诸葛亮执意篡位,其结果是蜀汉政权崩溃。孔明也不是当皇帝的料,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并不需要有多强的业务才能,最重要是知人善用,并且能协调各政治集团的关系,相反诸葛亮知人、识人、用人的能力并不行,马谡就是典型,而且诸葛亮事必亲恭,不能将事情合理分配,并且从中发掘人才,这也不是一个最高统治者应该干的事情,他作为丞相却是中国历史上相的极致,但他当不了皇帝,就算是也当不好。
2、孔明死的也不算早了,只能叫不高寿,毕竟蜀国的政事大小他都事必亲恭,过度劳累过多的耗费了他的精神是必然的。
3、孔明治国的政治能力那毋庸置疑,但他的军事能力实在不怎么样,三国中,蜀国的国力最差也最缺将才,再活三十年,顶多也就是让蜀国能多苟延残喘一下,在蜀国修生养息后最具实力那几年孔明的北伐都毫无寸功,再过100年都还是那样,而且国力消耗后,败亡得更快。
补充:孔明的智商和能力毋庸置疑,但人终归是人,他的能力有侧重和高低,某些方面确实出色,但并不能掩盖其他方面的劣势。只有在小说里面,诸葛亮被演绎成了完美近乎于神的全才,但现实中人终归成不了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45
看看我们的毛主席是怎么评价诸葛的!
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在那个人们对诸葛亮敬若神灵的时代,毛泽东能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体现了一位军事家足够的智慧。当人们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诸葛亮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毛泽东心中已经非常明白: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的立场,他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尽管在传统戏剧和小说中曹操一直是个“反派人物”,但毛泽东对曹操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有一次,毛泽东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反驳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毛泽东非常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40
孔明会反叛的话,就不会有“伏龙风雏二都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了!
如果孔明再活三十年的话,三国一定是蜀国一统天下的!
一、孔明肯定是智中强者,还是杨仪、伯约
二、三国后期,吴国只有陆逊厉害,其余我不想说了
三、蜀国后期有马岱、魏延等当时一等一的猛将
四、蜀国地在蜀,我四川有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我大蜀多好的阵势!
望采纳!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45
因为 他在刘备面前立誓 一定要尽自己肱骨之力辅助刘禅 当然这个是刘备激出来的 他无法食言.而且,刘备统治西川借的是汉室后裔之名,诸葛亮若取而代之,应该以什么名号?而且 西川旧部本来就不怎么服刘备,如果诸葛亮取而代之,那西川更加难以控制.
孔明早死是劳累引起的,三国志记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也就是 政事都由诸葛亮管理,劳累所致.
孔明再活一百年他也不能统一,因为孔明其实是 治戎为长 奇谋为短 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 就是他治理政务行 打仗不行,要不然为什么六出祁山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里面讲的一大堆 什么后主听信谗言的 都是在为诸葛亮开脱,是用来迷惑读者以为诸葛亮统一不要是因为内部问题不是他能力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23:40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那个时代活50多岁已经不能算太小了。
他当丞相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拥护;如果当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不会有几个支持的。所以说他不自己当皇帝是不想、不能、也不敢。
研究三国是要以历史为依据,不能只看小说《三国演义》。且不说较弱一点的吴国,光一个魏国就不可能拿下来,人家地盘大,家底儿厚,文臣武将都不是蜀国可比的。
《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话也说明了问题: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后出师表》这一段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以攻为守,实力并不占优。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