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观关于道德修养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现代社会中,人们身处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时代潮流所裹挟,稍一转眼,便发觉今日之身已非昨日心之所向。深处大时代中,往往身不由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被满足,关心个人身心健康,注重性格和精神修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追寻个体存在的意义,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精神困境寻求解脱。作为拥有强大的精神文明的古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整套方*,从传统的儒家哲学中追寻生命之道,称为了现代青年发掘内心,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根据朱熹对《大学》中“三纲八目”的注解来窥其一二。朱熹对“明明德”的解释是:“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本句的出发点还是人性的二元论,即明德应当要把“气禀所拘,人欲所蔽”的东西“发而遂明”,从而来明晰“本体”。其次是“新民”,即在找到自身的“本体”以后,要贯彻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与民维新。并且要“止于至善”,一定要达到目标。
实现这三纲领的具体方法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整套方*仍然贯彻了儒家“仁”的理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诚意”“正心”“修身”是对个人而言,即在达到“至善”的过程中,对待事物“勿自欺也,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表里如一,不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此为“诚意”,朱熹将“诚意”看的极为重要,在终章他写道“第六章乃成身之本,初学者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近而忽之矣。”由此可知朱子是很注重表里如一的,这与后来的道学虚伪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