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习俗起源及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39分钟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1:53
1. 楹联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当时人们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压邪的习俗。桃符上书写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挂于左右门。
2. 至五代时期,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最早的一副春联出现在后蜀主孟昶时期,内容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3. 自宋代起,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描绘了当时的盛况。
4. 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春联形式。明太祖朱元璋曾命令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并亲自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此举对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 清代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6. 楹联不仅在中国盛行,还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仍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7. 楹联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丰富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明。
8.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9.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经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10.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