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20:58
在清代时期,御医院被称为太医院,因此,人们通常将御医尊称为太医。然而,真正被称为“太医”的御医其实非常稀少,犹如称呼为“老爷”的人并不都担任官职。要理解这个区别,我们可以参考《清史稿·职官志》中的记载。
太医院的医生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御医”,仅有十三人,他们在雍正和乾隆年间官阶为七品,与县令相当。第二等级称为“吏目”,有二十六人,其中八品和九品各占十三人。第三等级是医士,共二十人,享有从九品的待遇。而第四等级是“医生”,人数为三十人,无品级,类似于现在的助理医师。
严格意义上,太医院的“御医”仅包括十三位第一等级的大夫,加上院长和两位副院长,总共十六人。即使最宽泛的定义,将所有等级加起来,太医院的医生总数也不超过九十二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的五十九位医生拥有独立看病的能力,具备处方权。而第四级的“医生”,由于“生”字源自“生员”,其实是指见习大夫,主要作为助手工作。
御医是古代一种对医生职称。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御医和太医,早期国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其皇帝宫廷中的家眷,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它后妃、皇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