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03:52
十九世纪后期,无烟火药和金属壳定装子弹的出现推动了连发*械的发展。随后,马克沁发明的利用后座力完成退壳、填装、发射过程的机*原理也被研究应用在步*设计上。然而,手*设计在当时并未取得显著进步。
1892年,奥地利成功研制出第一把自动装填手*——8毫米的舍恩伯格手*。早期的半自动手*多采用固定式弹仓或类似左轮手*的弹巢供弹,这并未带来显著优势。
1898年,鲁格改良了与博查特合作设计的C93半自动手*,采用了可拆式弹匣,无需平衡装置,设计创新,最终成为德国及多国的制式手*,即鲁格P08。这种设计成为半自动手*的新标准。
1900年,勃朗宁发明了套筒上膛系统的半自动手*,解决了早期半自动手*上膛不便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他与柯尔特合作,包括后来被多国采用的勃朗宁M1903和柯尔特M191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半自动手*在多个参战国中被广泛使用。可拆式弹匣设计确保了子弹的清洁,同时在弹匣容量和射速上的优势使半自动手*优于转轮手*。二战前,德国装备了瓦尔特设计的瓦尔特P38,解决了鲁格P08易于走火的问题。勃朗宁设计的双排式弹匣和更有效的闭锁机构也使著名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成为可能。
二战期间,手*的进步相对有限,冲锋*成为近战主力。为了共享弹药,大多数国家以半自动手*作为制式装备。二战后,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联盟体系的建立导致制式手*子弹趋向统一口径,北约国家和部分欧洲及美洲国家采用.45 ACP和9毫米鲁格弹,而华约则采用7.62 mm Tokarev和50年代设计的9 mm Makarov弹。
自七十年代起,专利期的过去推动了许多新式手*的设计。奥地利制式手*格洛克采用工程塑料技术及安全机动,有效减少部件数量并提高了安全性。为了解决发射超音速子弹的问题,设计师开始使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机件,推出了可发射中大口径超音速马格南子弹的半自动手*,如著名的以色列沙漠之鹰。Fabrique Nationale更推出高初速的5.7x28子弹的Five-seveN手*。随着这些创新,半自动手*已成为军队和警队的主流选择。
半自动手*又叫自动装填手*,是通常意义上的自动手*,区别于全自动手*。 它是指仅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即射手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弹。他通过火药气体带动*机,推动套筒后退,完成抛壳和上膛两个动作。。扳机的手指即使按的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打出第二发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