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7
1909年的各省咨议院议员选举,对于立宪派士绅来说,无疑是一次民主实践。然而,对于清廷而言,其立场截然不同。作为推行宪政改革的核心机构——宪政编查馆,其制定的《咨议局章程》体现了朝廷对于这一制度的理解。在他们的奏折中,对咨议局的定义和功能阐述如下:
咨议局被视为地方自治与*集权的桥梁,其目标是汇集一省的意见,同时确保国家统一的大权不受影响。这里的关键在于,虽然议院是民权的象征,但其实际行使的仅仅是言论权而非行动权。尽管议政权在议院,但行政权依然掌握在*手中。正如普鲁士、日本*所示,即使民权看似强大,议院的权力也仅限于言辞,无法迫使*采取行动,比如更换首相或任免*的权力在君主手中。这说明,民权更多是一种理论而非实质。况且,各省咨议局仅为省级言论的集纳,并非全国性的议院,因此言论与行动的界限需明确,不得越界。这是其设立的第二个关键原则。
在朝廷的视角中,所谓的“民权”仅仅是让部分“民众”对朝政发表意见,而决策权和*集权的核心依然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认为,咨议局可以代表“*”,但这种“*”必须在朝廷可控的范围内。因此,出现了对选民资格的严格*,如五千元资本的门槛,以及选民比例远低于人口总数的0.4%。
朝廷希望通过维护帝制专权,抵制任何*变革,所以常引用普鲁士、日本的*作为例子。然而,各省咨议局的精英们追求的是真正的虚君立宪,如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对英国议会制度的赞赏(《北华捷报》)。朝廷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寻求的宪政改良目标相去甚远,这使得改革的成功希望渺茫。立宪派最终与*党走向一致,*,尽管不是理想的选择,但在晚清时期却成为了唯一可能的选择。
资政院,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北京西城区象来街,*时期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资政院的建制在各省地方叫咨议局,咨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本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但是,它的权力受到本省督抚的严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2:37
1909年的各省咨议院议员选举,对于立宪派士绅来说,无疑是一次民主实践。然而,对于清廷而言,其立场截然不同。作为推行宪政改革的核心机构——宪政编查馆,其制定的《咨议局章程》体现了朝廷对于这一制度的理解。在他们的奏折中,对咨议局的定义和功能阐述如下:
咨议局被视为地方自治与*集权的桥梁,其目标是汇集一省的意见,同时确保国家统一的大权不受影响。这里的关键在于,虽然议院是民权的象征,但其实际行使的仅仅是言论权而非行动权。尽管议政权在议院,但行政权依然掌握在*手中。正如普鲁士、日本*所示,即使民权看似强大,议院的权力也仅限于言辞,无法迫使*采取行动,比如更换首相或任免*的权力在君主手中。这说明,民权更多是一种理论而非实质。况且,各省咨议局仅为省级言论的集纳,并非全国性的议院,因此言论与行动的界限需明确,不得越界。这是其设立的第二个关键原则。
在朝廷的视角中,所谓的“民权”仅仅是让部分“民众”对朝政发表意见,而决策权和*集权的核心依然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认为,咨议局可以代表“*”,但这种“*”必须在朝廷可控的范围内。因此,出现了对选民资格的严格*,如五千元资本的门槛,以及选民比例远低于人口总数的0.4%。
朝廷希望通过维护帝制专权,抵制任何*变革,所以常引用普鲁士、日本的*作为例子。然而,各省咨议局的精英们追求的是真正的虚君立宪,如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对英国议会制度的赞赏(《北华捷报》)。朝廷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寻求的宪政改良目标相去甚远,这使得改革的成功希望渺茫。立宪派最终与*党走向一致,*,尽管不是理想的选择,但在晚清时期却成为了唯一可能的选择。
资政院,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北京西城区象来街,*时期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资政院的建制在各省地方叫咨议局,咨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本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但是,它的权力受到本省督抚的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