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8: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4:30
在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太谷地区见证了小曲(即时曲或俗曲)的繁荣时期。晋中一带的民间艺人广泛传唱着这些小曲,如《编根罗》、《并蒂莲》等20余首,这些曲词内容多反映当时的民间生活,透露出丰富的文化信息。明代朝廷曾明令禁止演唱某些曲目,如《妻上夫坟》(或称《小寡妇上坟》),这一禁令表明,《妻上夫坟》也在祁太秧歌中有所体现。
《顾曲杂言》记载,嘉靖、隆庆年间,诸如《闹五更》、《哭皇天》、《粉红莲》等曲目兴起,与太谷秧歌中的小曲不仅名字相同,形式也非常相似。在明代万历刊本的《玉谷调簧》中,私情问答体小曲与太谷秧歌的《娘问女》、《挑水》在题材和体裁上高度契合,进一步证明了小曲在晋中平原的流行程度。
每当元宵节热闹非凡,各地的舞龙灯、旱船、背棍等活动热闹非凡,伴以鼓乐的欢腾,舞者们在表演间隙唱起小曲,歌舞相融,这就是太谷秧歌最初的形式的起源。这种结合了舞蹈与歌唱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气氛,也成为了太谷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扩展资料
太谷秧歌流行于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戏一调,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深受城乡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