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及课件要求可以重新作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5: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3: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
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3: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
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3: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
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3: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
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3: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
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3: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了: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
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