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5:1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1:15
佛像传入中国前,已不是释迦牟尼的面貌。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1:15
您好,佛像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年代可能会有造假的说法。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1:16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 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 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而此件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 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 的作伪漏洞。
三佛朝圣坐佛佛像一组
另一种是拼合、改造的佛像。这种造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件佛像都是残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仅存背光、佛床,于是作伪者合二为 一,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现缺乏常识地将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话。第二种是佛像为真品,佛床、背光为伪作,甚至画 蛇添足,将原本就没有背光、头光或佛床的佛像,凭臆想加铸那些原本没有的部分。
二、铸造技术的鉴别
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和翻砂两种方法铸造。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壁较薄,加上长时间的氧化腐蚀,比重下降,致使器物的分量较轻。正因为壁薄,所 以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这也就是古董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作伪的佛像一般都比较重,一是因为制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二是因为伪作 存世短,没有一个长时间氧化腐蚀的过程,所以分量偏重。当然亦有走向另一极端的,浇铸的胎体过薄,分量很轻,甚至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因为古代匠人凭藉其丰 富的实践经验,往往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和陈设的稳定性,一般下重上轻,即使是佛身稍稍前倾,制作者有意加重佛座或佛床的分量,或者将背光稍加 厚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这些都是作伪者无法顾及的,所以有些产品不是做得十分单薄,就是过于平均,特别是佛之背光铸得均衡、板直、单薄,一望即可产生疑 惑。对于上述那些胎体过厚或者过薄的伪作,如果用手去敲碰,前
三、漆色的鉴别
观察古代青铜质文物的表层和漆色,是鉴别其真伪的一个重要环节。金铜佛像同样如此,漆色的鉴别是关键手段。当从造型或铸造工艺上难以辨明其真伪时,可以通过其表面漆色的好坏来确定是真品还是赝品。
金铜佛像的漆色有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铜佛像表面由于种种化学反应引起的质变,自然地、一层层地产生漆蚀,在器表形成或绿、或红、或蓝、或紫的漆色, 这种漆色与物体合一,深浅度基本一致,坚实匀净,呈现出莹润而自然、美妙而诱人之感。但伪作的生坑漆斑,不论绿、红、蓝、紫诸色,均不润而发出刺眼之色, 行话称“发贼”,而且这种假漆容易脱落。若需进一步辨别真伪,传统的办法: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用鼻嗅手,有铜腥味,则是后上的漆;二是用热碱水刷 洗,假漆即脱落;三是用舌头*漆色有盐酒味,亦是伪作。现代辨别的方法有多种,用氨水或蒸馏水清洗,用化学或电解等手段去检验。熟坑是那些佛像表面被蜡涂 过,底层色泽丰富,表层光亮耀眼,而伪作虽然表层同样因上蜡而光泽明亮,但底层呆板而灰暗,没有层次感。当然,不论鉴定生坑还是熟坑的铜佛像,除了上述这 些方法外,主要是多看、多接触、多比较,多积累经验。
四、铭文的鉴别
金铜佛像的铭文,亦称发愿文,主要镌刻在佛床之框和足表面,少数的刻在背光背面。铭文内容主要包括:时代、年号、月日、地方名、施愿者姓名、发愿内容等,有简单的,仅十数字;也有长篇的,多达百余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1:17
佛像没有真假的问题。如果说是哪个年代的,那有可能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