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14: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1:26
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部族众多,其中有两个部族纠缠了数代人一百多年的恩怨,这便是——
匈奴铁弗部和鲜卑拓跋部。
所谓的“铁弗”,《魏书》当中记载 “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 ,当时北方之人认为父亲是匈奴人,母亲是鲜卑人的混血是“铁弗”。后来,刘虎接任部族首领之位后,居住在新兴虑虒以北,号称 “铁弗氏” 。
既然匈奴铁弗部的来历,是匈奴与鲜卑的混血,那么为何铁弗部会与鲜卑的一个部族,有着世代恩怨呢?答案其实还要从两个部族,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来看。
铁弗部依附前赵VS拓跋部驰援晋室
在西晋末期,胡族扰乱中原之际,铁弗部与拓跋部的发展方向便出现了偏差。
铁弗部首领刘虎最早同白鲜卑一同依附中原朝廷,但后来刘虎自认兵强马壮,便起兵反叛大厦将倾的晋室。但与铁弗部相反的是,当时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却与晋室之间关系“亲密”。
自元康五年(295)年开始,拓跋猗卢出兵攻打匈奴、乌桓等部族,但却任用卫操等晋人,还与晋室保持紧密关系,晋人归附拓跋部的情况逐渐增多。并且,拓跋猗卢还接受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的求援,派军帮助刘琨抵抗匈奴等各部。
永嘉四年(310年 ),白部鲜卑作乱,铁弗部刘虎响应,进攻雁门、新兴等地。拓跋猗卢派侄子拓跋郁律,率领两万鲜卑骑兵驰援刘琨,攻破白部鲜卑和铁弗部的进攻。拓跋猗卢因此,也被晋怀帝封为大单于、代公,这也就是之后拓跋部代国政权的起源。
之后,拓跋猗卢帮助刘琨多次击溃匈奴进犯,但却无法阻止前赵势力的迅速壮大。等到匈奴攻破洛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匈奴崛起之势早已不能轻易扼制。
晋愍帝为了让拓跋部发兵讨伐匈奴,加封拓跋猗卢为代王,而拓跋猗卢本身也发拓跋部精骑,与刘琨征讨匈奴。铁弗部当时的确有与匈奴刘氏对决的实力,但拓跋猗卢被儿子拓跋六修所杀,拓跋部与晋室的紧密关系迅速崩坏,刘琨被石勒击败后也只能逃到幽州投奔段匹磾。
拓跋猗卢死后的鲜卑拓跋部,逐渐退出中原的角逐,重新返回北方“保守”发展。而反观铁弗部,因匈奴部族出身,在当初被拓跋猗卢击败后,便归附了迅速崛起的匈奴前赵政权。
铁弗部首领刘虎,被刘聪任命为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看官职便可以知道,刘虎成为了当时北方拓跋部名义上的长官。在匈奴前赵政权强盛的背景之下,铁弗部这次真正占据了上风。
不过,虽然铁弗有前赵政权做依仗,可以成为名义上统领拓跋部的长官,但拓跋部自身实力的强大,却不由得铁弗部造次。在太兴元年(318年),刘虎率铁弗部渡过黄河,进犯拓跋部的西部,被当时的拓跋部首领拓跋郁律率军击溃。刘虎逃到塞外,刘虎的堂弟刘路孤率领部众归附拓跋部。
不过,铁弗部与拓跋部的恩怨并没有结束,伴随中原局势的变化,铁弗部与拓跋部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刘卫辰与拓跋什翼键的交锋
侵扰中原的胡族政权更迭不断,辉煌一时的匈奴前赵政权覆灭后,中原为羯族后赵政权占据,而与此同时东北的鲜卑慕容部和北方的拓跋部也逐渐强盛。
当初被击败的铁弗部刘虎,召集各部族再次壮大后,等到咸康七年(341年)时,又进犯拓跋部西方,当时的拓跋部首领拓跋什翼键,派遣军队大败刘虎,刘虎不久后去世。
之后刘虎之子刘务桓继位,派遣使者向拓跋部归附,于是拓跋什翼键将女儿嫁给了刘务桓。由此,铁弗部和拓跋部之间,有了十数年的缓和期。
不过,等到代国建国十九年(356年,拓跋什翼键自后赵北返继位后改元),刘务桓去世,刘务桓之弟刘阏头继任首领之位,对代国心生叛逆之心。
而野心勃勃、性格反复无常的刘卫辰继位后,铁弗部与拓跋部的仇怨继续激化——
在这第二阶段的对决当中,虽然前期是鲜卑拓跋部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击败刘务桓,还是让铁弗部归附多年,都是拓跋部实力强大的体现。而自刘卫辰继任铁弗部首领之后,便开始变幻无常的归附与叛离,在代国与前秦之间反复背叛依附,最终依靠投附已经覆灭前燕等北方强敌的前秦政权,最终覆灭了拓跋部的代国政权。
可以说,代国的覆灭,虽然从根本上是前秦的强大导致的必然结局,但铁弗部在其中屡屡进犯,也是拓跋部遭此大创的重要因素。
由刘氏到赫连氏的崛起与衰败
代国覆灭之后,苻坚将代国的土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刘卫辰和刘库仁统治。但刘卫辰因其反复无常的性格,怎会屈居于鲜卑人刘库仁之下?于是,刘卫辰很快就再次反叛了,被刘库仁率军击败,逃到阴山西北一千多里。好在苻坚并未想要惩处刘卫辰,依旧让其统帅河西部族。
直到淝水之战前,拓跋部的部众离散严重,而有刘库仁等拓跋旧部的护佑,拓跋什翼键之孙拓跋珪,得以保存性命。等到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珪获得贺兰部等部族的支持,恢复代国,定年号为登国。
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拓跋部由此开启了新篇章。
铁弗部与拓跋部的世仇,在北魏崛起之时,第一次被拓跋部如此彻底终结。终灭铁弗部一战,阴山以南各部族都纷纷投附拓跋部,北魏国力大增,具有了能够角逐中原的强大实力。
不过,铁弗部与拓跋部的仇怨,并没有因此终结。
身负灭族之仇的刘卫辰之子刘勃勃,并没有选择隐姓埋名,而是暗暗等待重新崛起的机会。
刘卫辰死时,刘勃勃只有十岁,他先是投奔叱干部,后投奔后秦姚兴,受到重用。
由刘虎到刘卫辰,再到赫连勃勃的匈奴铁弗部,最终还是覆灭于鲜卑拓跋部。
两种发展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结局
铁弗部和拓跋部的恩怨,最终以拓跋部的彻底胜利告终,其实自刘虎在西晋末期与拓跋猗卢交战,到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被北魏覆灭,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两个部族之间的对决过程当中,双方的处境和实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便拓跋部能够依仗其部族规模,有着更加强盛的底蕴,但在很多阶段的对决当中,匈奴铁弗部也占尽优势。
可以说,各自部族的实力在最初的对决当中,其实并非决定日后两个部族结局的根本原因,决定最终这段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世仇最终结果的,其实是铁弗部与拓跋部各自所选择的发展方向。
铁弗部自刘虎开始,便起兵劫掠西晋郡县,被击败后依附匈奴前赵政权。在不敌拓跋部后,又纠集部族依附羯人后赵政权。直到拓跋部在拓跋什翼键带领下,成为北方强盛势力之时,铁弗部才依附拓跋部十余年。可等到前秦逐渐崛起壮大,铁弗部再次选择借前秦来对抗拓跋部。
直到拓跋部的代国政权灭亡后,铁弗部又起兵反叛,被击溃后才在前秦强盛国力之下“安稳”了数年。不过,等到淝水之战后前秦内部崩坏,铁弗部又不安分的四处出战,与世仇拓跋部也多番交手,但最终还是覆灭于拓跋部。等到铁弗部的后嗣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的确在前期逆袭成十六国后期的强盛政权,但最终还是难以改变拓跋部北魏政权强盛的结局。
总体来看铁弗部一百多年的发展,有几个特征:不断依附、背叛,不主动谋求出路。
即便在赫连勃勃时,也是靠着背叛后秦起兵,反复袭扰后秦边郡,才得以逐渐壮大,这是跟其父辈祖辈同样的发展方式。等到大夏末帝赫连定时,面对强盛的北魏政权,本来也还是想要求和依附,在遭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拒绝后,便想要联合江左刘宋政权对抗北魏,事情不果后西进妄图夺取西秦、北凉,但最终还是被吐谷浑擒获,大夏灭亡。可见,匈奴铁弗部的发展过程中,以上两点特征之明显。
与匈奴铁弗部不同的是,鲜卑拓跋部的发展方式就要更加积极主动,并且能够根据形势来改变策略。
自拓跋猗卢时,任用卫操等晋人,对拓跋部内官制、制度等方面进行革新,这让拓跋部有了脱离粗放部落管理方式的基础。面对匈奴等胡人部族反叛,拓跋猗卢选择驰援晋室,积极进攻匈奴、乌桓等胡人部族,并且获得晋室册封代王及封地。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不同于铁弗部“依附+背叛”的发展路径。
在拓跋猗卢死后,中原战事胶着之际,拓跋部一改之前拓跋猗卢时的积极参与中原纷争,转而开始栖居北地保守发展,直到拓跋什翼键时,拓跋部经过在北方的安心发展,逐渐又有了能够明显压制铁弗部的实力。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借助慕容部的帮助,开始在北方站稳脚跟,继而以一种超乎其祖拓跋猗卢的方式,南下参与中原之争。
自拓跋猗卢到拓跋珪,拓跋部的发展路径更加主动,并未如同铁弗部那般缺少谋求自身发展的策略。两相对比之下,拓跋部在不断寻求自身壮大的过程中,成为了铁弗部不可战胜的强敌。最终,这段铁弗部与拓跋部之间的恩怨,以拓跋部的彻底胜利告终。
除了从铁弗部和拓跋部自身的角度,来看两个部族的不同发展和结局以外,其实还可以从整个十六国形势的发展,来看局势对两个部族发展的影响。
自东汉北匈奴战败之后,鲜卑部族占据原本匈奴之地获得极大发展,匈奴部族与鲜卑部族之间融合,也才有了铁弗部的出现。但匈奴因迁徙到并州等地的便利关系,在西晋末期乱局之中,得以最早反叛并建立政权。反观拓跋部,彼时更加注重北方与高车、乌桓等部族争夺北方草原。
直到拓跋猗卢时,匈奴、羯袭扰北方,晋室靠与拓跋部的亲密关系,得到了拓跋部的驰援。但当时匈奴正靠着劫掠北方各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晚南下的拓跋部虽然有着自身强大实力,却也未能占到很大优势。直到在前赵政权强盛之时,铁弗部依靠前赵政权的支持,不断对抗拓跋部,这符合当时匈奴包括铁弗部在内,不想拥有强大实力的拓跋部参与中原纷争的谋算。
等到后赵灭前赵之后,重整旗鼓的铁弗部再次获得后赵的青睐,继而铁弗部再次成为了后赵用以限制拓跋部的马前卒,不过当时尽量不参与中原纷争的拓跋部,实力也不断强盛,不是靠依附便能够抗衡的,因而有了铁弗部归附拓跋部的十数年。
后赵覆灭之后,前秦逐渐崛起,可一直在北方草原默默壮大的拓跋部,依然是氐秦需要忌惮和最终将要征服的潜在敌人。于是,苻坚同意了刘卫辰的归附和内迁,并且在铁弗部反复多次背叛之时,依然保持对刘卫辰的重用。直到前秦消灭前燕这个北方大敌之后,便挥师北上一举覆灭拓跋部的代国政权。
再回头来看铁弗部、拓跋部和前秦的关系,颇有几分前秦政权利用铁弗部来限制拓跋部的意味。自西晋末期到代国覆灭,铁弗部与拓跋部的恩怨,的确与中原局势的变化关系紧密,作为有着不俗实力的两个部族,因不同的发挥方式而在战乱频繁的十六国时期,有了各自不同的结局。
自身的发展,决定了在乱世之中的处境和结局。
自身与时局的关系,在铁弗部与拓跋部的世仇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