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8: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6:47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肌病
(5)猝死
病因及危险因素
冠心病是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久坐的生活方式、遗传、环境因素等亦可能相关。
症状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其症状也有不同。
心绞痛型: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
心肌梗塞型: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通过常规体检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
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但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但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
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通过运动或其它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
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
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冠状动脉CT:尽管有了冠脉造影这一金指标,但是由于具有一定创伤性,*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冠脉CT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无创伤性地判断冠脉狭窄程度,但是由于影像学检查本身的*,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做出判断。
预防
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体重增加。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
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
不吸烟、不酗酒。
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改善心肌重构,他汀类药物调脂并稳定斑块,*酯类药物扩张冠脉缓解症状等,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的基础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是将球囊导管通过血管穿刺置入狭窄的血管内,在体外将球囊加压膨胀,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有些扩张后的病变需植入支架,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外科手术治疗:是使用自身血管(乳内动脉、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大隐静脉)在主动脉和病变的冠状动脉建立旁路(“桥”)使主动脉内的血液跨过血管狭窄的部位直接灌注到狭窄远端,从而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滴注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达到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目的。
其他:中医中药等
冠心病的治疗需要高度个体化,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对不同治疗手段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