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10: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8:51
在隋朝开皇初年,有八位名为刘臻的仪同等人一同前往法言门住宿。夜深人静,酒意微醺之际,他们讨论起音韵学的问题。他们注意到古音和今音的声调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各家对音韵的选择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吴楚方言的音韵显得轻浅,而燕赵地区则多含重浊音。秦陇一带,去声常常转化为入声,而梁益地区则平声与去声相近。在韵部划分上,如“支”、“脂”、“鱼”、“虞”等字被归为同一韵,而“先”、“仙”、“尤”、“侯”等字则有不同的切音。他们提出,为了拓宽文学表达的途径,音韵应包括清浊的多样性;然而,对于真正的音韵鉴赏者来说,还需要区分音节的轻重。
吕静的《韵集》、夏侯咏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的《韵略》等著作中,各自的观点有所分歧。江东和河北的音韵选择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讨论中,颜外史、萧国子等人做出了很多决定,解决了不少争议。魏著作对法言说:“之前的讨论已经深入,疑点都得到了解答,为什么不记录下来呢?我们几个已经定下了一些规则。”于是,法言在烛光下提笔,简要记录下讨论的要点。然而,由于后来忙于其他事务,他们未能在十余年间完成音韵集的编纂。
如今,他们回到初心,私下教导子弟,强调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必须明确音韵。然而,由于隐居山野,与外界交往减少,一些疑问无从解答。逝者已矣,生者则因地位差异而难以交流,这使得他们对未能完成的音韵研究抱有遗憾。于是,他们将搜集的各家音韵资料和古代字书,以及之前记录的内容整理成《切韵》五卷,细致入微地划分音韵。这部作品虽然没有达到泣玉或悬金的赞誉,但它承载了众多贤人的智慧,是他们对音韵学的贡献。他们并没有追求广泛流传,只是希望能在家中研究,不求外露。那是在辛酉年的某一年,正是隋朝仁寿元年。
扩展资料
《切韵序》是语言学著作《切韵》的序言。这篇序言介绍了作者陆法言编纂《切韵》的缘起和背景,其中提出了对于古今韵律学的深刻见解,作为全书的提纲挈领。《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因此,它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隋人陆法言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