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究竟反不反对戊戌变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4 18: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2:31
了解清朝历史的都知道戊戌变法因为慈禧的反对最后流产了,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其实是不反对戊戌变法的,小编列举四大原因来说说慈禧为什么不反对戊戌变法。
*一、慈禧太后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
许多历史影视剧,把慈禧太后描述为一个自始至终反对戊戌变法的“顽固守旧派”,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慈禧太后一开始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是支持的,至少是不反对的。
光绪皇帝在变法初期,从发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公开宣布变法,是经过慈禧太后点头的,许多现存的清代内档也非常清楚地显示:慈禧太后在初期,在变法方面,给予了光绪皇帝非常大的支持。
现存清代密档也显示,光绪皇帝变法期间的诸多奏折、批复等重大文件,基本上都抄送给了慈禧太后,换句话说,慈禧太后这段时间虽然人在颐和园“养老”,实际上她对变法,事无巨细,基本上都了如指掌。
光绪皇帝操办维新运动,历时103天,三个多月之久,新政频出,没有慈禧太后的支持和默许,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二、光绪皇帝拟用外臣,听议合邦,触犯了慈禧的底线
变法开始之后,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向光绪皇帝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伊藤博文、以及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做大清帝国的国策顾问。
与此同时,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都对维新派提出建议,提议中、英、美、日四个国家,合并成一个,这个提案,叫做“合邦之议”,这个提议,由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向光绪皇帝提出,具体做法,是说从中、日、英、美四个国家中,选出100个能人,共同掌管四个国家的税收、军事、外交等国家大事,大清当时是弱国,此事一成,则大清的国政,确实有失去自主的风险。
但是,这件事还在听议阶段的时候,有个老臣名叫杨崇伊的,这个人*嗅觉特别敏锐,他觉得大事不妙,于是,他跑到慈禧太后那里,去举报。
杨崇伊对慈禧太后说:伊藤博文、李提摩太,这些人是日本人、英国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据说,皇上正在听信小人(指维新派)的话,考虑请这些外国人参与大清的国策,税收、外交、军事,统统都由外国人掌控,一旦事成,以后我们什么事,都要听日本人的、都要听英国人的,这个局面,十分危急,老佛爷您日后断然无法控制,咱大清,就真的是要亡国了啊。
慈禧太后也灵敏地嗅到:一旦境外敌对势力参与了朝政,那么大清的政局,必然失控,而且自己的权力,也将会受到外来势力的侵夺,无日可以安宁。
想到这里,慈禧太后一刻都没有等,立马带人,从颐和园火速赶回紫禁城,对光绪皇帝喊停,软禁了光绪皇帝,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
这,其实才是慈禧太后叫停变法最直接的原因。
*三、康有为听信谣言,谋刺慈禧太后
维新派在这段时间之前,曾经听信一个谣言,说秋操(阅兵)的时候,慈禧太后和荣禄将要废掉光绪皇帝,当时康有为一派,听信了这个谣言,认为要先下手为强,杀掉慈禧太后。
于是,康有为派谭嗣同找了袁世凯,谭嗣同的计划是:要求袁世凯出兵包围颐和园,然后谭嗣同命令湖南豪杰毕永年等,带一百多号人,杀入颐和园,直接杀掉慈禧太后。
袁世凯对谭嗣同的提议,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态度,实质上是拒绝了。
慈禧太后后来从荣禄口中得知这个阴谋,十分震惊,这才决定杀人报复的。
所以,清廷火速逮捕了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不经审判,直接处死。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一案,它的真实缘由,原来是这样的。
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在外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的保护下,成功逃脱。
*四、慈禧太后对变法喊停在先,袁世凯告密在后
还有许多历史影视剧,说是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其实,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上,袁世凯见了谭嗣同以后,心里藏了秘密,忐忑不安,他一直在思考,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袁世凯是在赴北京觐见光绪皇帝之后,赶回天津,一路上愈发感到事态严重,于是,他最后才决定跑到(天津)荣禄那里去告密。
然而,在袁世凯向荣禄告密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已经对戊戌变法喊停,并且已经开始软禁光绪皇帝。
荣禄听到袁世凯的报告之后,回京,报告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一听,这才感到十分震惊,于是才决定扩大对维新派的逮捕范围,并决定大开杀戒的。
换句话说,是慈禧太后对变法喊停在先,袁世凯告密在后,袁世凯的告密行为,与戊戌变法失败,没有因果关系,但袁世凯告密一事,确实与六君子被杀,关系很大。
多亏清代档案的保存,以及诸多历史学者的努力,戊戌变法的*,今日才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事情相当复杂,远远不是影视剧所说的那样,黑白分明,在本案当中,光绪皇帝商用外臣、听议合邦等行为,是否有错,这是很值得疑问的。康有为听信谣言、谋刺慈禧太后的行为是否正当,也是很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