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4: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6:44
万昌斯拍卖行将于5月25日-5月27日在香港万丽海景酒店举办2019年春季拍卖会。本次春季拍品近700件,呈献从世界各地甄选的中国古代玉器、翡翠珠宝、佛教艺术造像、 瓷器、青铜器、竹木雕、石雕、金银器、中国古董珍玩等,为香港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盛宴,焦点拍品包含:清乾隆御制白 玉带沁行龙、汉代白玉「龙」纹七节铁芯带钩、金代铜坐龙、清康熙铜鎏金佛前七供、十五世 纪铜错银错红铜弥勒菩萨及清代「满绿」翡翠扳指等。
在此以几点辩伪总结,带领大家一览本次古董佛像专场。
鉴别古董佛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佛像材质众多,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金铜、铁、木、石、泥、三彩琉璃、瓷、锡等。各种材质,虽然材料各异,但带给我们收藏者却是不尽相同的审美,进而决定了我们收藏的兴趣关注点。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其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古董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19春季拍品 | Lot 8202
明 铜鎏金文官俑 | 铭文:「右二」「三殿宋帝王麻爷」
高 49.8 cm(19 5/8 in
估价: HK$180,000 ; RMB158,400▲
再次是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古董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此外,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古董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彷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然而,各种古董佛像材质,虽然材料各异,但带给我们收藏者却是不尽相同的审美,进而决定了我们收藏的兴趣关注点。
一、金铜类
金铜类佛像,源于我们古人对于佛造像的重视。在古代,为佛造像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据史*载,不仅是出资者,也包括制作人,都必须沐浴斋戒,选取精贵材质,即古代最为贵重的金和铜。由于金过于昂贵,甚至连皇家都难以承受,因此往往采用比金更为便宜,但是在当时也是比较昂贵的铜,用来铸造佛像。所谓“佛要金身”,因此在铜铸造成佛像之后,用上金方式,为佛塑造金身。
▲2019春季拍品 | Lot 8111
十二-十三世纪 | 合金铜降龙金刚手及龙女像 |高 11.9 cm(4 5/8 in)|
估价: HK$120,000 ; RMB105,600▲
二、铁质类
铁制器具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大量出现,但是由于铁易于腐烂,而且伸展性差,因此非常易于损坏。现在留存最早的铁质佛像,仅见博物馆及书籍的要属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弥勒像,现存陕西博物馆。当然,在收藏市场上最为多见的是元明清铁质佛像。宋代铁佛当然也是偶见,但也已经不多。
▲2019春季拍品 | Lot 8120
十五世纪 |铜错银错红铜弥勒菩萨 |木斯塘风格 |
说明:附*
来源:1. 英国伦敦 The Nanking Porcelain Co. Ltd
旧藏2. 香港藏家旧藏高 50.1 cm(19 3/4 in)
估价: HK$500,000 ; RMB440,000▲
三、木雕类
中国人历来注重以木制器,在木材相对于金属类更易于获得的情况下,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出现了大量的木制佛像。最早的木制造像出现在汉代,当然并非是佛造像,而是陪葬俑人。从此可见中国古代以木造像的滥觞。宋之前,木制造像一般硕果无存。到了辽金宋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各国对于铜的疯狂需求,导致*严控铜的使用,甚至到了结婚造镜都需要官家审批的程度。因此,宋代铜制佛像相对偏小,而大型佛像,一般都用木雕代替。可以这么说,木雕佛像的高峰制作期,应该从宋代开始算起。
▲2019春季拍品 | Lot 8062
明 | 乾漆木释迦牟尼佛 |高 37.5 cm(14 3/4 in)
估价: HK$180,000 ; RMB158,400▲
四、泥制佛像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中国自古有这一流传甚广的俗语。说明了泥制佛像在民间佛像制作中的地位。因为泥取材容易,而且易于塑造,且成本较低,一直受到民间造像的器重。当然一些大型寺庙,出于宏伟造像的需要,也有取材泥制。泥制佛像在北方地区留存颇多,因为气候缘故,此类造像在北方易于保存。因为材质上确实乏善可陈,可以说,泥制造像最美之处在于皮壳。如果看到一尊泥制造像,皮壳上的彩和金保存相对完好,藏家可以透过皮壳观察到很多有趣的信息,这种信息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个重要特点:即彩料保存的完整性。
▲2019春季拍品 | Lot 8169
隋 | 铜鎏金菩萨 |高 21.1 cm(8 1/4 in)
估价: HK$120,000 ; RMB105,600▲
五、石制佛像
中国大地,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宗教石窟。大型石窟一般都是皇家出资并督造,后来一些小型石窟是寺庙资助建造。石制佛像最为出名的要数青州北齐造像以及唐代白石(即汉白玉)造像。这两种造像一般都以汉白玉和青石制作,表皮细腻光滑,略带岁月出土泛黄。由于现在出土的都是灭佛后信众收拾后集体掩埋的窖藏,完整的基本很少,只能在博物馆里一窥尊容。
▲2019春季拍品 | Lot 8133
北魏 | 「飞天」石凋 |像长 51.5 cm(20 1/4 in)
估价: HK$28,000 ; RMB24,600▲
六、三彩类
在佛像收藏领域,三彩类佛像(广义佛像概念,包括佛道儒各种造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收藏关注点。在现在市场上,还存有一定数量的真品三彩造像,时代主要集中在明代和清代。三彩,顾名思义就是硬陶上釉彩,颜色刚好有三色或更多,故名三彩。三彩造像滥觞于秦汉时期的硬陶陪葬俑人工艺。早期的中国人,认为应“事死如事生”,即人生前生后应该一样重视,所以会出现活人陪葬习俗,等到后来文明进步,不再用活人陪葬,而是出现了制俑代替活人陪葬。汉代工匠发明了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低温烧制釉陶的方法。铅釉熔融温度低,流动性大,能均匀地附着于器物表面,釉面清透光滑,色彩鲜艳。早期的俑人有木造和陶造,后来在陶制俑人基础上上彩。发展到唐代时期,在北方地区出现了最著名的唐三彩。
▲2019春季拍品 | Lot 8199
元-明 | 铜漆金自在观音 |高 42.1 cm(16 5/8 in)
估价: HK$200,000 ; RMB176,000▲
七、瓷佛像类
真正的瓷器要到元代才算真正出现,瓷佛像类也是明代以及清代以后才陆续出现。北方地区而言,介于瓷器和釉陶之间的磁州窑类佛观音以及真武之类造像存世较多,大多数是明清遗留。青花类佛像在明清也是陆续出现,一般鉴定及欣赏要点可以参照青花瓷的鉴定和欣赏要点。需要关注的是元明清时期的龙泉窑瓷造像。此类造像一般在佛像的肉身处用褐色的胎质体现,其他部位则用龙泉窑的釉加以体现。比较著名的藏品有首都博物馆的馆藏龙泉窑菩萨以及浙江博物馆龙泉窑菩萨。
▲2019春季拍品 | Lot 8200
明 | 铜弥勒佛坐像 |高 40.6 cm(16 in)
估价: HK$280,000 ; RMB246,400▲
八、锡制以及其他材料的佛像
锡制造像出现在清中期。在铜料来源还较为珍贵的古代,可塑性强而且较为经济的材料都会被用于制作佛像。锡在清中期以及以后,广泛应用于生活,特别是烛台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匠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宗教造像,有佛、菩萨、寿星、刘海、麻姑、福禄寿等形象,多为清中晚至*在南方特别是江浙沪以及广东福建等地出现。此类造像一般在外面上漆或上金,保存较为完好,而且有旧如新的特点,目前市场价值尚未体现,值得研究收藏。
▲2019春季拍品 | Lot 8173
辽 | 铜鎏金释迦牟尼站像 |高 11.8 cm(4 5/8 in)
估价: HK$130,000 ; RMB114,400▲
(资料来源:玩古谈金 ;互动百科)
以上是小编用简单的方法去教大家如何去鉴定鉴别历代佛像的方法技巧,每个时代的历代佛像风格和特征都不一样,这也是我们鉴定历代佛像的重要点,当您将一尊历代佛像的重要点弄明白弄清楚了,那么鉴定方法就出来了。
万昌斯2019春季拍卖会
预展:5月25日: 上午11时正 – 晚上8时正、5月26-27日: 上午10时正 – 晚上8时正
拍卖:5月27日佛造像及中国古董珍玩 19115A、中国古代玉器及翡翠珠宝19115B
地点:香港万丽海景酒店8楼,香港湾仔港湾道 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