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05: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0:14
北宋散文家苏洵,汉族,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一生虽未中举,但在文坛上却声名显赫。他长于散文,尤擅政论,其文章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还有一女名唤小妹,被人称为苏小妹。苏洵一生事迹据说始于27岁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后在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文章,认为其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并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大盛。苏洵在舍人院参加考试时,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他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共同修撰《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苏洵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的思想理念中,*抱负尤为显著。他认为作文的主要目的为“言当世之要”,旨在“施之于今”,提出了一整套*革新主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除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的进取心,以期使宋王朝振兴。苏洵因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故其政论文中虽有迂阔偏颇之处,但亦不乏切中时弊的观点。
苏洵的散文作品丰富,其中不乏优秀篇章。他颇为喜言兵,作品如《权书》、《几策》、《审敌》、《衡论》、《御将》、《兵制》等,皆涉及军事问题。《六国论》中,苏洵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更进一步揭露了这种*对百姓的残害。《审敌》、《兵制》等篇章,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则系统地探讨了战略战术问题。苏洵还擅长抒情散文,如《送石昌言使北引》、《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等,均能以气势、形象生动的妙喻等手法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苏洵的散文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富有变化,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其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善用妙喻。苏洵论文见解精辟,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应“得乎吾心”,“言必中当世之过”。他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如对孟子、韩愈、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长五古,风格质朴苍劲。其诗作如《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均不失为佳作。不过,总的成就远逊于其散文。
苏洵的著作在宋代曾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多散佚,现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作者苏洵,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家培养选拔*人的重要性。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并批评了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代为“不知本”。同时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还以史蝤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全文析理精细,反复对比,层层深入,笔锋流畅犀利,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