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文体学中国的功能文体学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3: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0:00
功能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意义。从胡壮麟、刘世生(2000)和胡壮麟、陈冬梅(1990)等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功能文体学在中国的研究已有一定规模和深度。本文将集中探讨我国功能文体学的研究状况。
当前,中国在文体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功能文体学的研究队伍主要来自这两个学术团体。黄国文(2009)详细介绍了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参与人员,而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外语界文体学大型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
1963年,王佐良先生发表论文《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标志着中国外语界文体学研究的正式开始。1985年,教育部制定了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文体学正式成为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1999年6月,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召开。2004年,在河南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讨会”,简称“中国文体学研究会”。迄今为止,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已召开6届,并且从第五届研讨会开始,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与国际文体学研讨会同时召开。
研究成果方面,根据胡壮麟、陈冬梅(1990)的综述,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侯维瑞(1983)讨论了语域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胡文仲(1984)介绍了Halliday的基本观点,并予以评述。胡壮麟(1985)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分析,强调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张德禄(1988)全面介绍了Halliday的观点,并总结出“前景化”的模式。通过年代划分,本文总结了中国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Halliday文体思想的介绍。除了提到的文章,秦秀白(1986)和侯维瑞(1988)等人的教材也提及了Halliday的文体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Liu(1988)提出了将文体研究与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结合起来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升温,功能文体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刘世生(1994)、申丹(1997)和张德禄(1999)等文章完整地介绍了Halliday的功能文体理论,并通过争鸣澄清了一些概念。这一时期,刘世生(1997)和张德禄(1998)分别出版了专著,前者基于Halliday的功能文体学提出了“语境·语义·文学心理”文体学理论,后者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此外,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出版了5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12篇探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文章,如杨信彰(1993)、Liu(1997、1998),以及6篇运用功能文体学框架具体分析文本的文章,如Ren(1993)、Li(1998)。
进入21世纪,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申丹(2002)发表了对功能文体学的进一步思考,张德禄(2005)修订了他的功能文体学著作。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以发现151篇文章涉及功能文体学研究,其中期刊论文96篇、硕士论文52篇、博士论文3篇。这些研究涵盖了功能文体理论探讨、具体文学作品分析、功能文体学与翻译结合、教学应用以及对比分析等多个方面。同期,一系列论文集中也有大量功能文体学方面的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具体文学文本的分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0:00
功能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意义。从胡壮麟、刘世生(2000)和胡壮麟、陈冬梅(1990)等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功能文体学在中国的研究已有一定规模和深度。本文将集中探讨我国功能文体学的研究状况。
当前,中国在文体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功能文体学的研究队伍主要来自这两个学术团体。黄国文(2009)详细介绍了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参与人员,而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外语界文体学大型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
1963年,王佐良先生发表论文《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标志着中国外语界文体学研究的正式开始。1985年,教育部制定了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文体学正式成为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1999年6月,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召开。2004年,在河南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讨会”,简称“中国文体学研究会”。迄今为止,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已召开6届,并且从第五届研讨会开始,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与国际文体学研讨会同时召开。
研究成果方面,根据胡壮麟、陈冬梅(1990)的综述,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侯维瑞(1983)讨论了语域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胡文仲(1984)介绍了Halliday的基本观点,并予以评述。胡壮麟(1985)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分析,强调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张德禄(1988)全面介绍了Halliday的观点,并总结出“前景化”的模式。通过年代划分,本文总结了中国功能文体学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Halliday文体思想的介绍。除了提到的文章,秦秀白(1986)和侯维瑞(1988)等人的教材也提及了Halliday的文体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Liu(1988)提出了将文体研究与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结合起来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升温,功能文体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刘世生(1994)、申丹(1997)和张德禄(1999)等文章完整地介绍了Halliday的功能文体理论,并通过争鸣澄清了一些概念。这一时期,刘世生(1997)和张德禄(1998)分别出版了专著,前者基于Halliday的功能文体学提出了“语境·语义·文学心理”文体学理论,后者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此外,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出版了5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12篇探讨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文章,如杨信彰(1993)、Liu(1997、1998),以及6篇运用功能文体学框架具体分析文本的文章,如Ren(1993)、Li(1998)。
进入21世纪,中国功能文体学研究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申丹(2002)发表了对功能文体学的进一步思考,张德禄(2005)修订了他的功能文体学著作。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以发现151篇文章涉及功能文体学研究,其中期刊论文96篇、硕士论文52篇、博士论文3篇。这些研究涵盖了功能文体理论探讨、具体文学作品分析、功能文体学与翻译结合、教学应用以及对比分析等多个方面。同期,一系列论文集中也有大量功能文体学方面的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具体文学文本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