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4:46
自东汉时期起,士族开始萌芽。汉武帝推崇儒术,官僚多以经学背景入仕,至东汉时,形成了累世公卿的格局。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世族地主凭借家世得以参与政权,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形成,东汉政权在他们的支持下建立,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特权,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为魏晋士族制度奠定了基础。
士族制度在曹魏和西晋时期进一步形成。统治阶级通过法令维护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西晋时期,司马氏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宽容政策,门阀政治开始典型化。东晋时期,士族制度达到鼎盛,得益于南北士族的支持,尤其是王、庾、桓、谢等大姓的联合专政,门阀政治达到巅峰,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南朝时期,士族制度开始衰落。士族自身的腐朽、门第垄断官职导致进取心丧失,以及庶族将领的崛起,如刘裕、萧道成等,削弱了士族的统治基础。南朝帝王引入庶族官吏,士族制度受到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打击,最终在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施和均田制等政策的推行,彻底瓦解了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被废止,科举选拔人才不问家世,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消失,庶族地主逐渐崭露头角,直至士族制度在唐末彻底消亡。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东晋会稽(绍兴)是士族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