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管理小知识:差别激励分类满足之分饼、吃饼、画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8小时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6:36
俗话讲:无利不起早!每个人做事情皆有所求,不同的人对于干工作、搞事业的需求时是不一样的,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学概论,这个叫需求层次,在企业管理中,利用这个需要层次,可以对员工进行差异化激励、定制化激励,从而达到分类满足的需要。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面对老中青结合的班组,怎样才能做差别激励分类满足呢?
话说入秋的时候要去田地收获玉米,一个老先生家里人手不够,就雇用了一些帮工。有一天,给帮工们准备午饭的时候发现面粉不够了。10个人,却只能烙出8张大饼,而平常时候都是一个人一张饼才够吃。眼下正是秋收的关键时期,要是把这些帮工伙食标准降低了,场面就不好收拾。怎么办呢?老先生胸有成竹、不慌不急地让家里人拿了几张纸,画上大饼,说:“走吧,给他们分饼去!” 家里人非常纳闷:这纸做的饼怎么吃啊?老先生捋捋胡须说道:“这纸做的饼跟白面做的饼效果一样,能止饿!”
其实,这些帮工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老同志,工作了这么年,已经没有什么成长空间了,这部分更在乎眼前所得,他们劳苦功高,最希望马上拿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对这样的人,二话不说,直接把饼分给他们。
第二类是刚刚入职的小年轻,他们又机会、有未来、有时间,看重的是自己未来的升职与升值空间,所以,对于眼前的饼少吃一口没多大关系。但是要把纸饼挂起来,给他们讲讲未来、讲机遇,只要未来可期,眼前的面饼少吃一口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类是团队、组织里的中坚力量,他们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盈利升级,依靠的就是他们。对于这些人,要带着饼和他们一起吃,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他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你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他们吃多少,你就吃多少。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团队管理的过程中,分配利益不能高“一刀切”,根据需要层次,进行差别激励分类满足,给老年人分饼、给年轻人画饼、和中坚力量一起吃饼。只有进行这样的差别激励分类满足,才能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对整个团队实现有效驱动。
除此之外,对于团队中的常人与高人也要进行差别化对待,有句老话叫“常人要待遇,高人要体验”。所以驱动普通人很容易,给足待遇就可以了。而要驱动高人为我所用那就不容易了,他们需要的是体验、是境界。在这里,我们先弄清何谓“体验”?就是在物质层面的东芝背后要有精神层面的理解、心灵层面的沟通与理解。举个例子,在生活中,喝的是水,体验是健康;喝的是茶,体验是文化;喝的是酒,体验是感情;要是喝面汤、饺子汤,体验的是家庭的温暖。一个事业想要驱动高人,需要的是物质激励之外的精神满足。普通人干工作,是为了基本需求;而高人干事业远非吃喝那么简单。常人干的是职业,高人干的是事业,职业是为了维持温饱,而事业是为了自我实现,完成生命的体验。如果我们搞不清楚这个,就无法吸引高人。
所以,常人的驱动在于有形,而高人的驱动在于无形。为什么高管一离职,企业就地动山摇、一蹶不振?因为有些高管本身就是企业的金字招牌、文化内核!高人不好管理,不在于你无法给待遇,在于他的很多体验你满足不了,一旦你满足不了,就开始跳槽叛变。在生活中,我们跟英雄一块干工作体验的是崇高,越辛苦越光荣;跟魔鬼一块干工作,越进步越厌恶。所以我们拿捏好这个度,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保持一个平衡。高端人才是企业的永动机,在给有形的物质激励时,也要看到无形的体验,并满足他。这样才能将事业越做越大!
<本文来自多年前我看过的一本书中的某一小节,算是读书笔记,老话讲:不做笔记不读书。我想,确实如此,做笔记,写读后感都是在加深我们对书中精华部分的理解,这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更新锐、更系统、更丰富!感谢那些呕心沥血将毕生所学所感传授给我们的作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