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大裴志超教授团队在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研究获系列进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2: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0:5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裴志超教授团队在纳米药物递送体系、金属有机框架抗肿瘤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糖靶向纳米药物、分子间二硫键引导的超双亲纳米药物递送体系、QCM细胞芯片等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这些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以p标签分隔:
在AIE超分子纳米前药递送体系抗肿瘤研究方面,裴志超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AIE PARP抑制剂前药分子和半乳糖基化柱[5]芳烃的新型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该系统能有效递送化疗药物并实现靶向肿瘤、酯酶响应释放、药物细胞摄取示踪和双药协同化疗增敏。这一创新策略丰富了柱芳烃在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在纳米金属有机框架(MOFs)抗肿瘤研究方面,团队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pH/GSH双响应性的核心壳核-壳MOFs,用于结合化疗与化学动力学(CDT)疗法。该MOFs通过与癌细胞表面过表达的CD44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高效释放DOX、Cu2+和3-AT,通过GSH还原Cu2+产生•OH杀伤癌细胞,同时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促进CDT,实现化疗与CDT的联合治疗。此策略为构建功能型核壳MOFs作为抗肿瘤治疗体系提供了新方法,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针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团队设计并合成了通过二价铜离子络合葡萄糖基香豆素衍生物的生物探针GluCC,该探针对肿瘤细胞过表达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实现级联靶向响应,实现快速、特异性检测外周血中的CTCs。此探针在CTCs检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和转移评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资助。
在基于金属配位超分子自组装策略的糖靶向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团队构建了一种用于实现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疗法联合治疗的糖靶向纳米药物递送体系。通过合理设计合成葡萄糖修饰的香豆素衍生物GluC,与疏水化疗药物阿霉素连接,该体系不仅实现了药物释放的自我监测,还通过类芬顿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杀伤癌细胞。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纳米药物递送策略,得到国家、陕西省和学校有关项目资助。
团队在分子间二硫键引导的超双亲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研究方面,首次以分子间硫键为引导构建了超双亲纳米体系,实现高效率靶向共递送疏水性药物吉非替尼和光敏剂BOD。此策略为疏水性药物的高效靶向递送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在QCM细胞芯片研究方面,团队将苯硼酸衍生物共价连接到聚多巴胺修饰的QCM芯片表面,通过动态可逆的硼酯键与悬浮细胞表面糖环结合,成功制备了QCM悬浮细胞生物芯片。此方法为悬浮细胞芯片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裴志超教授团队在纳米药物递送、抗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糖靶向纳米药物、分子间二硫键引导的超双亲纳米药物递送体系、QCM细胞芯片等领域的创新性和突破性进展,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