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20:02
云南文山,被誉为“三七之乡”,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气等条件赋予了三七生长的理想环境。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化府志》就有记载,文山三七因其珍贵和独特的药效,较早进入人工种植阶段,市场畅销全国。据考古研究,文山三七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400年以上,全国95%以上的三七出自文山,被国家授予“三七之乡”的美誉。
在新中国成立前,文山州的三七种植主要限于文山、砚山、马关和广南县的部分农户。然而,国家对三七产业的初期发展并不顺利,1949年至1992年间,三七种植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第一阶段(1951~1979年),由于人为干预,三七种植面积从高峰时的2933公顷骤降至800公顷,产量大幅下降。第二阶段(1980~1992年),在利益驱动下,盲目扩张种植,导致市场供大于求,1989年三七价格暴跌,种植户损失惨重,面积降至1867公顷,产量也降至最低点。
转折点在1993年到来,三七种植业开始稳步发展,*设立三七特产局和产业园区,稳定种植面积在3300公顷,价格回升。同时,科研工作取得突破,三七GAP栽培技术和种植基地逐渐规模化,截至2004年,种植基地已达5667公顷。三七深加工产业也蓬勃发展,形成以三七为原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增强,使得三七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几乎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其中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该州的砚山、马关、西畴等县栽培三七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