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20: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7:27
初始于隋朝大业八年(612年),13岁的玄奘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随着岁月的推移,他先后在长安、汉川、益州等地跟随空、景二法师学习,后在成都成为高僧大德的门徒。武德五年(622年),他在成都接受了具足戒,开始了广泛的游历和讲经说法之旅。
多年研读和讲经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佛法中的异说纷杂,特别是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的分歧。他决心前往印度寻求弥勒论师的《瑜伽师地论》,以确立法相唯识宗的基础。贞观元年(627年),他请求前往西方求法,尽管最初未获唐太宗批准,但玄奘坚持己见,毅然“违抗律令,私自西行”,历经五万余里的艰辛跋涉,途径兰州、凉州、瓜州等地,最终抵达高昌国。
贞观二年,玄奘到达高昌王城,随后穿越屈支、凌山、素叶城等,穿越葱岭、铁门,远达货罗国故地。他的旅程南下至缚喝国、揭职国等地,深入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等经典,并与多位佛学大师进行深入讨论。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他受戒贤法师指导,成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系统研习《瑜伽师地论》等多部经典,同时研习婆罗门书籍。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继续游学,访问伊烂钵伐多国、萨罗国等地,深入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等。他的旅程在与戒日王的会面和佛学辩论大会上达到高潮,他的学识和口才使他在五印地区声名远播,被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回国后,玄奘组织翻译佛经,共翻译出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地区的重要文献。
玄奘法师的足迹遍布阿耆尼国、屈支国等众多地方,他的学术贡献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印佛教交流以及古代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他的经历丰富且深远,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求知精神和卓越的文化贡献。
扩展资料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