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04: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05:09
任何方言都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口语读音一般比书面用语读音更古老。如:鄱阳镇方言“望”“网”“蚊”分别读“慢”“莽”“门”,保留了上古时期的重唇音。鄱阳方言文白异读的特殊现象是“一字三读”,如“绿色”的“绿”字,分别读“虑”、“陆 ”和“低、幼”的合音;“白鱼”的“白”,在口语中有时读如“耙”,有时读如“迫”;“音乐”的“乐”,普通话读“月”,年轻人白读为“落”,老派人白读为“恶”。值得注意的是,这“恶”音用现代汉语拼音标注应为ng 。ng是辅音,在普通话中只作韵尾,不作声母用。但在鄱阳方言中,大部分北京话零声母的字都是ng声母,古县渡段坂一带方言“五”的平声就是读ng,属中古音。鄱阳方言中保留了大量这一声母的中古语音,如普通话B音系中的安、哀、矮、爱、暗、岸、熬、袄;e音系中的额、俄、鹅、饿;o音系中的鸥、欧、殴、藕、呕;w音系中的我、卧;y音系中的压、鸭、牙、芽、衙、雅、亚、轧、颜、眼等。黄颡鱼的“颡”是额头的意思,由于“额”、“牙”在鄱阳方言中都是ng声母,且韵母接近,因而鄱阳镇人将“黄额头”误写作“黄牙头”、“黄芽头”、“黄伢头”也就情有可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