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者必备的科研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9: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3:30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曾指出:“无论是对英国的未来还是对世界的未来,人文社会科学永远值得投入。”
那么,参与人文社科的学人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科研能力呢?
1
核心旨归: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1、博学至精。博学至精是第一要义,指通过广泛的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达到精通专业、臻于完美的境界。对于人文社科学人,博学至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夯实专业知识,既包括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研究犹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2)精通研究方法,人文社科学人应熟练掌握定量研究、质性研究以及混合式研究方法。
(3)学好一门外语,有助于人文社科博士生掌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2、明德至善。明德至善指通过品德修养,明确道德责任,达到高尚的境界。明德至善是博学至精的自然结果和延伸。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
2
专于两种科研技能
人文社科学人要习得写作技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绝大多数人文社科学人毕业之后从事学术职业,写作和表达就成了工作的基本常态。从研究生、博士生入学、上课修学分、课程考核、发表学术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监控都离不开写作和言语表达这两项技能。
人文社科学人如何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呢?
(1)课堂训练。(2)导师指导。(3)读书、思考和总结。对于一个文科学生来说,首先要去看书,要去思考,逐渐地积累知识,嵌入所在学科,进入一个与本学科的前贤对话的境界。一位学长曾说:“我导师经常要求我们多读经典和前沿的书籍和文献,通读本专业100本名著之后,学术水平将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学术论文语言表达也将更接近学术语言的场域。”(4)研究和实践。要研究优秀论文的选题,分析它是开拓性还是推进性的;看其学术水平是否具有理论性、专业性或创新性;是否文笔流畅、措辞中性、非口语性、叙述精炼;论文结构是否具有层次感、逻辑感以及平衡感;论文的视角、理论、观点、材料、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另外,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多实践,即多读书、多钻研、多总结、多练习。学长提到:“我每天会精读5~10篇优秀的论文,钻研作者的题目拟定,摘要的写作,篇幅结构,研究方法,起承转合,语言表达等。我从模仿优秀论文做起,循序渐进,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截至目前已经发表了3篇CSSCI论文。”
3
培养三种学术思维
人文社科学人应培养三种学术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
1、创新思维。人文社科学人应积极培养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培育创新思维呢?参照学者李润洲的观点,培育创新思维有三种路径:第一,通晓学科历史,学会学术提问;第二,锁定研究问题,发挥人的想象力;第三,绘制概念导图,澄清论证思路。
2、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重在反思或反省,是一种在批判和质疑基础上的认知活动。美国教育战略家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将批判性思维放在21世纪“七大生存技能”的首要位置。作为人文社科学人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批判和质疑,经常反思和反省,不迷信权威专家,不人云亦云,努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
如何培养人文社科博士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1)多读书,多积累。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2)多思考,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戴维·希契柯克(David Hitchcock)指出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习性的关键,是领悟如何思考,并有意识努力参照一些模式来改善我们的思考。
(3)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学术研究最根本的是交流。因此,培养单位要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组建优秀的学术共同体。
3、跨学科思维。人文社科学人应该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或者研究方法解决本学科的实际问题。如何培养人文社科博士生的跨学科思维呢?
(1)学习跨学科的理论知识。跨学科知识对于拓宽学术视野,形成非线性和多元整合的思维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掌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研究方法,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本学科的研究自然是“如虎添翼”。
4
增强四个自主意识
人文社科博士生要增强四个自主意识,即高度自律、笃定信念、心理健康与学术共同体。
(1)高度自律。一般而言,读研读博期间的第一年主要是上课修学分,剩余的时间属于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人有高度的自律性,提前做好学习规划,以免虚度光阴,后悔不已。
(2)笃定信念。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关于信念有个著名的比喻:“信念的作用如同扳道工,有助于确定由利益所推动的活动的路线。”对于人文社科学人,笃定和坚定信念,以学术为业,永葆学术激情,努力在本学科领域做出一点突破性的贡献。
(3)心理健康。学人群体具有年龄跨度大、培养方式多样、所研究的领域专业性强、日常交往空间有限等特点,大多数学人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如厌学、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等。这一点也要需要学人高度重视且需要调节的。
(4)学术共同体。人文社科学人也要自觉、主动地融入学术共同体。乔治·E·沃克(George E.Walker)等学者指出“学术共同体以知识为中心,同时以关系为基础,其重要性在于创建环境,使得所有合格学生在无尽可能的环境下取得成功,成为本学科、学术界负责任的守护人,为更大社群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