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1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0:44
外耳道炎是一种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外耳道炎常见致病菌包括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慢性外耳道炎可能因急性外耳道炎治疗不彻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或霉菌感染引起。霉菌性外耳道炎、坏死性外耳道炎等少见病症亦需注意。
诊断方面,急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胀、痒、疼痛及听力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白色皮屑附着及粘脓性分泌物。慢性外耳道炎仅有耳痒、耳内不适感,外耳道皮肤呈充血、增厚,耳道内有白色鳞屑状痂皮。霉菌性外耳道炎有耳痒、闷胀感、耳鸣、听力障碍,外耳道壁及鼓膜上附着霉痂。坏死性外耳道炎多为单耳发病,持续耳剧痛伴流脓,病情严重,晚期可能导致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治疗上,急性外耳道炎需局部清洗后滴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含可的松的复方抗生素滴耳剂,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可适当使用止痛药。坏死性外耳道炎需早期全身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局部行根治性清创手术,同时严格控制糖尿病。预防措施包括纠正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及及时清除外耳道耵聍或异物。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多因掏挖耳损伤皮肤或耳道进水引起,局部红肿、疼痛、触痛明显。疖肿成熟后可切开排脓,排脓后保持外耳道清洁,以防复发。
西药治疗包括使用磺胺类和抗菌素,如长效磺胺、普鲁卡因青霉素等。局部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或红外线照射,使用玉露膏、金黄膏或10%鱼石脂甘油等药膏或溶液滴耳。若脓已成熟,应切开引流。穴位按摩有助于缓解症状。
外耳道疖(waierjie)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