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6 13: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3:46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传统住宅形式,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营造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吊脚楼立于平地,半边楼则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吊脚楼通常以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构成整个楼体,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保坎上,房架高6至7米。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因此得名“吊脚楼”。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屋基多以大石垒成,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显得古朴而雅致。
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依山错落,次第鳞比。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宽敞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秋冬时节,金黄的苞谷,或红的辣椒,洁白的棉球等成串悬关于楼栏楼柱,把小巧的吊脚楼点缀得缤纷绚丽,既不怕潮霉,又能防邋,天然粮仓。
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上层室外为走廊,多为妇*红劳作(绣花,挑纱,织锦)场所,或者观花赏月之处。黔东苗族吊脚楼的走廊上安有“美人靠”(苗语为“安息”),站在“美人靠”凭栏远眺,就能赏览山区风光,家乡胜色。
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既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吊脚楼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