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6 09: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7:57
在淝水之战结束后的短短两年,即太元十年四月,谢安为了远离司马道子的权力纷争,离开中枢,前往广陵任职。他让出了朝堂的核心权力。太元十二年正月,朱序接替谢玄,成为青、兖二州的刺史,而玄则被调任会稽内史,从而失去了对北府兵的直接控制。
太元十五年,孝武帝委任其兄王恭为都督,包括青、兖、幽、并、冀、徐州晋陵等地的军事事务,以及兖、青二州的刺史,王恭自此掌握了北府兵。然而,隆安元年,王恭在京口发起了反对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的叛乱,北府兵成为了内斗的牺牲品。次年,王恭再次起兵,他的司马刘牢之却反戈一击,消灭了王恭,自己继任都督,继续镇守京口。
隆安三年,孙恩起义爆发,北府兵又转变角色,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然而,元兴元年三月,刘牢之向桓玄投降,随后被剥夺兵权,*自杀。北府兵的重要将领,如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孙无终等相继被杀,刘牢之的兄弟刘轨和高雅之,以及其子刘敬宣*南燕。京口和广陵分别由桓修和桓弘镇守,北府兵的士兵则被桓家诸将瓜分,至此,北府兵的结构彻底瓦解。
从太元二年北府兵建立到太元十二年谢玄解除兵权,这十年间北府兵经历了初始阶段。随后的十五年,刘牢之主导了北府兵的主要时期。到了元兴三年,刘裕在京口重组军队,但这并非对北府兵的复兴,而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预示着一个新的王朝军队的诞生。
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人民纷纷应募入伍。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