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和跑崩,一步之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12: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8:38
大众跑步爱好者在路跑赛事中拥有了丰富的参与机会,但相比之下,田径场地赛事的参与机会却相对较少。为此,中国田径协会与各地携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了面向社会大众的田径全民健身活动——“新IP”大众田径健身达标系列赛,旨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组织好身边的赛事。
该系列赛事对社会大众开放报名,为田径爱好者提供了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首站赛事在6月12日于厦门圆满落幕,吸引了约500名来自福建省内的中长跑爱好者参赛。
大众选手参与场地赛与马拉松有何不同?需要注意什么?
场地赛与马拉松虽在长跑领域内,但各自特点和要求不同。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参加场地赛5000米、10000米等项目有助于提升马拉松水平。每年5月起,专业运动员会陆续参与这类比赛,以提高马拉松的专项能力。
然而,对于大众马拉松跑者来说,接触场地赛的机会并不多,对场地赛的认知和体验相对有限。在观看场地赛比赛时,我们常能看到选手在比赛中因无法持续高速度,或在冲刺阶段被对手超越的情况,这被称为“跑崩”。
在中长跑训练和比赛中,“跑崩”和个人最佳表现(PB)几乎同时存在,两者间犹如一墙之隔。PB意味着接近个人极限,而“跑崩”则可能是因追求极限导致的过度消耗或竞技状态不佳。
场地赛因距离短、速度高,对跑者各方面能力要求更高,因此“跑崩”的概率更大。这主要源于机体在高强度无氧状态下的刺激,以及技术战术的复杂性。
对于大众跑者,避免“跑崩”是提升“大强度”适应能力的关键。首先,有氧耐力训练和核心力量的提升是基础。有氧耐力是马拉松运动员提升专项能力的关键,而核心力量则强化了速度训练的基础。
其次,日常训练中应提前安排接近比赛强度的训练,尝试不同跑法的技战术,以适应比赛的高强度刺激。运动训练的核心是通过“量”和“强度”的控制,最终实现机体的适应与反适应。
总之,面对“跑崩”现象,大众跑者应理性对待,总结经验,避免过于冒进。在比赛前,正确评估自身运动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的比赛目标,并严格执行,以降低“跑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