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5 04: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04:44
湖南省永州市米厂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大米加工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清末,永州市境内以石臼舂、堆坑踏、石碾磨、竹砻推等传统方式加工稻谷,一石稻谷可产出大米四斗五升。民国初期,随着碾米机的引进,加工效率显著提升。至民国30年(1941),祁阳、零陵两县各有碾米厂两家,当年加工军粮谷535.3万石。然而,在1944年日军入侵时,大部分米厂被迫迁走或倒闭,导致1949年境内无机器碾米厂。
1949年底至1950年,政府开始积极筹备国营米厂,同时扶植私营米厂。1950年,永州分公司组织百余户用传统方法加工大米,年加工稻谷650吨。至1952年,全区有国营大米加工厂9家,私营米厂也逐步增多。在粮食统购统销后,政府开始对私营米厂进行改造,至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1954—1955年间,蓝山、新田等地区相继建立大米厂。1957年,全区国营大米加工厂加工大米1.84万吨,其中“五·一”米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占全区40%。
1966年后,大米加工量逐步增加,1969年全区加工大米6.72万吨,比1965年增加2.89万吨,增长75.4%。70年代初,援越大米成为重要任务,1971—1975年间共出口大米17.3万吨。1978年,全区大米厂增至21家,加工大米9.78万吨,较1966年增加3.06万吨,增长45.5%。1979年,全区外调粮食减少,加工量减少至2.89万吨。1980年后,加工大米开始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国营米厂设备优势开展代农加工。
1986年,全区国营米厂(包括祁阳县)加工大米13.04万吨。1988—1989年间,全区加工大米分别为11.9万吨和9.84万吨。1990年后,随着私营小型碾米厂的兴起,国营米厂加工量逐步下降。至1991年,全区小型米厂加工大米2.38万吨。1995年,全区基层粮食企业米厂发展到71家,其中71家小型米厂加工5.96万吨,占54.7%,14家独立核算米厂加工4.85万吨,占45.3%。
自1970年起,粮食工业专家何抗夫在零陵地区米厂设计和建设、米厂相关设备研发中发挥主导作用。他致力于大米加工和除尘技术的研究,编写技术资料,发表论文,获得多项奖励。他设计建设和指导改造米厂和饲料厂,主持和参与设计的粮食企业遍布湖南省各地市及全国其他省市。
乡村中的米厂村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作为当地农业发展的缩影,展现了农村地区对米厂建设与运营的重视。
米厂就是进行稻谷加工,生产大米的工厂。一般叫作米坊。里面都基本是配置米机,面粉机,打谷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