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22: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8:01
射影几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几何学家如阿波罗尼奥斯和帕普斯在研究透视法时,已经开始探讨投影和截影的概念。他们的工作包括帕普斯定理,展示了二次曲线与正圆锥面截线的关联。然而,射影几何真正形成独立体系是在19世纪,尤其是J.-V.彭赛列的贡献。作为画法几何的后继者,彭赛列在1822年发表了射影几何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他引进了无穷远虚圆点和配极对应,确立了对偶原理,对射影几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期,开普勒和德扎格分别引入了无穷远点的概念,德扎格还引入了交比等概念。他们的工作虽然没有立即被认识到是射影几何的基石,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世纪,J.施泰纳和K.G.C.von施陶特分别在图形生成和坐标系统建立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线素二次曲线的概念和摆脱长度依赖的交比理论。同时,解析法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A.F.麦比乌斯和J.普吕克通过齐次坐标系统,为射影几何的度量和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19世纪前半叶,射影几何的研究中充满了综合法和解析法的争论,数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彭赛列虽然承认综合法的局限性,但仍坚持使用综合法。这期间,综合射影几何形成了一套优美的体系,尽管存在争议,但通过综合法的论证,问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得以展现。1882年,M.帕施建立了第一个严格的射影几何演绎体系,标志着射影几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F.克莱因在埃尔朗根纲领中提出了几何和变换群的联系,将经典几何纳入射影几何的框架,使得几何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然而,黎曼几何等几何类型则不在这一分类法之内,随后□嘉当等人在几何分类方法的拓展中作出了新的贡献,进一步丰富了射影几何的理论体系。
射影几何是研究图形的射影性质,即它们经过射影变换后,依然保持不变的图形性质的几何学分支学科。一度也叫做投影几何学,在经典几何学中,射影几何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通过它可以把其他一些几何学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