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我国茶叶:(一)北伐战争前我国茶业的继续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23: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08:37
在抗战前的中国茶业发展中,北伐战争前的时期见证了持续的衰落。这个阶段,从1920年至1928年,伴随着军阀割据和频繁的内乱,*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军事冲突上,对茶业的建设和发展关注较少。茶叶生产和出口在此期间并未有所提升,反而呈现出下滑趋势。例如,1911年出口茶叶量达到148万担,但随着*十月*后外交关系的变动,1918年降至48万担,至1920年更是骤降至30万担。尽管1923年中俄恢复外交关系后略有回升,但回升速度缓慢,出口比例也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对我国茶叶的需求曾占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尽管社会上曾短暂兴起振兴茶业的热潮,但到20年代,我国茶业的衰败状况仍未明显改善。尽管如此,茶业界特别是爱国知识分子,如吴觉农等,仍积极寻求复兴。吴觉农在留学日本期间,撰写了详尽的《中国茶业改革方略》,对茶业历史、失败原因和振兴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特别强调了茶业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和近代茶叶科技推广方面,虽然茶叶生产和出口的成绩不大,但安徽等省份却开始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制茶技术,如胡浩川、方翰周等人的留学经历,为战后和解放后的茶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层面,虽然清末民初的茶业教育机构如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和云南实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但北伐战争前的茶业教育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这个时期,安徽的茶务讲习所和留学生留学日本的学习成果,为后来茶业的复兴和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