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是针对五言诗而言。。想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16:3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9:54
当时流行诗体以五言为主,故而都以五言来说。
《文镜秘府论》所述,八病,是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这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
扩展资料
“八病”利弊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诗律术语。
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9:54
首先更正一下,蜂腰体不是毛病.在古代名家作品中是存在的.
蜂腰体是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例:
与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另外王伟,元稹 杜甫等大家均有此类作品.
补充一点,绝句格律诗还要避免'合掌'
所谓合掌就是相邻两句的对仗结构完全一致.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高昌和崇敬都是地名,短李合迂辛都是人名,均属名词.且后三字的结构也完全一样.这就是合掌
稍加修改: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就避免合掌之病了.
如果你要学习写绝句律诗,建议先不要考虑这么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对你的创作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束手缚脚.
等你写熟练了,平仄韵律变格孤平拗救,广互救等等烂熟于胸再开始雕琢这些为时不晚.
想一开始就写出既合乎格律,又文辞优美,且意境深远的诗词,恐非易事.
凡事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不可好高骛远一蹴而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20:00
八病之说,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
四声八病,是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四声,指平上去入
四种声调。八病,是指诗歌创作中声韵搭配不当带来的八种弊病。八
病之说,本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原则,
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体诗是在
齐粱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探讨八病与唐代近体诗的关系,对于诗
律理论来说,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成熟之后,再看齐粱时
代的八病说,对它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
种说法。八病之说,始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等书。但对八病作具体解说的,还是日本和尚空海的
《文镜秘府论》。据此书解释,八病中的前四病涉及四声,后四病与
韵母、声母相关。下面分别叙之。
平头。《文境秘府论》说:“平头诗者,五言第一字不得与第六
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平头诗句如:“芳时淑气清,
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
体诗中,若五言一联的第二字与第七字同一声调,就违背了平仄对立
的原则,同样是诗病。但第一字与第六字都是可平可仄之处,此二字
同声,却是律句允许的,不算作诗病。
上尾。《文境秘府论》说:“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
第十字同声。”上尾诗句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
与“齐”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
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
声的可能性。但在首句入韵式的首联中,出句必须与对句的尾字同声。
这后一种情况《文境秘府论》也不认为是病,所谓“唯连韵者,非病
也”。可见,在非押韵的诗句中,近体诗也是讲上尾的。
蜂腰。《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
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蜂腰诗句如:
“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同声,“独”与“饰”
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此种诗病,不会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
仄仄」和「仄仄仄平平」句式中,却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
平」句式中出现,这都是两种常见的平仄句型。可见蜂腰之说,并没
有被唐代格律诗所接受。
鹤膝。《文境秘府论》说:“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
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鹤膝诗句如:“拨棹
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渚”与“影”
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奇句句尾,只要求用仄声字,没有上去入的
区分,并不认为鹤膝是一种病。尽管如此,不少诗人还是在每首诗的
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粱诗律鹤膝病
的尊重和沿承。
大韵。《文境秘府论》说:“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
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律’、‘邻’、‘身’、‘陈’等字。
既同其类,名犯大韵。”“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这是说一联
十个字中,除了叠韵字外,都不能用与句尾韵字相同韵部的字。大韵
诗句如:“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鹂”与“枝”同为支韵,
故犯病。这条规则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句尾韵字的音响效果。从声韵
变化的角度上看,用意是好的,但如果每一首诗都要这样做,就未免
太束缚思想了,所以不为唐代诗律取用。不过,唐代诗人还是在诗句
中尽力避免或少犯大韵病,以求诗句音响的和谐动听。
小韵。《文境秘府论》说:“小韵诗者,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
者,名为犯小韵病也。”小韵诗句如:“搴帘出户望,霜花朝漾日”
“望”与“漾”同为漾韵,故犯小韵病。这条诗病与大韵近同,不过
要求更为严格,要在一联之中做到每个字都不同韵。这对于作诗来说,
同样难以做到,因而不为近体诗取用。
旁纽。《文境秘府论》写作傍纽,说:“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
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字。此
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病句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
“鱼”与“月”同为双声字,故犯旁纽病。旁纽病,是在一联或一句
之中不得用同韵母字的要求之外,进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声
母字的规定。在诗作实践中,这一条同样也难以做到,故为近体诗律
所不取。
正纽。《文境秘府论》说:“正纽诗者,五言诗‘壬’、‘衽’
‘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如已有‘壬’字,更不得安
‘衽’、‘任’、‘人’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
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正纽之病也。”正纽之病,是
说一联十字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声母相同的字。病句如:“我本汉
家子,来嫁单于庭。”“家”与“嫁”声韵全同,尽管它们有平声与
去声的不同,还是犯了正纽病。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
即使两字声调上有差异,也不能弥补它们所犯的双声病。这同样也不
近情理,故为近体诗格律所不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9:52
是南朝的一个不会作诗的政治文人刷存在感下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