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4: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0:58
Friedreich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通常在2至16岁之间开始,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多数在20岁前出现症状。起始症状主要为躯干和下肢的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跑步困难,Romberg征呈现阳性。随后,上肢也会受影响,表现为震颤、指鼻试验阳性及轮替运动障碍。部分病例可能以脊柱侧弯、肢体笨拙或心脏病为首发症状,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或深感觉异常,这些症状会在几年后逐渐显现。腱反射通常会消失,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但肌张力不高,下肢振动觉和位置觉受损,触觉减退,痛温觉正常。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会出现脊柱侧弯,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常伴有弓形足或内翻足。晚期可能出现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眼球震颤,以及感觉神经性耳聋和眩晕,智力发育、心理过程和情绪控制可能会受到影响。
心脏疾病方面,Friedreich共济失调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的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可能在共济失调症状出现前或后出现。心电图显示异常,如T波倒置、ST段下降、低QRS波幅或心律失常。心脏可扩大并伴随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肥厚性心肌病,晚期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在大约10%至20%的患者中出现,通常在30至40岁时更为明显。
各种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济失调形式也存在,如迟发型Friedreich在30岁左右起病,进展较慢,症状较轻。腱反射保留的FA在15岁前发病,早期可能有心脏问题,病死率较高。伴有维生素E缺乏的FA具有典型Friedreich症状,且伴有维生素E缺乏。有些病例不伴随心肌病、骨骼异常和肌萎缩。MRI显示脊髓萎缩,上颈段尤其明显,早期行走患者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可能高于正常,晚期不能行走者则降低。某些类型如共济失调伴眼球运动失用症,表现为隐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周围神经病变、眼球运动障碍、脊柱侧弯和内翻足,发病年龄在1至15岁之间,预后相对较好。
Friedreich共济失调(F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点是儿童起病,进行性共济失调、心肌病、下肢深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锥体束征,常伴骨骼畸形。本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认为本病与脊髓变性有关,现已知本病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致病基因被克隆以及发现基因有GAA三核苷酸重复扩展,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