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2:2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4:38
1
、物质奖励越多,孩子动力越差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孩子挑食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不吃蔬菜,为了让孩子乖乖吃饭,家长们就会以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来*他吃饭,比如说:“如果你把这些蔬菜吃了,就可以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为了让孩子早睡觉,不要沉迷于动画片,家长们又会提出另外的条件,比如:“如果你现在乖乖去睡觉,我们周末就可以出去郊游。”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家长这种不断升级的*中,摸索出一条满足自己的道路,有了想要的东西,就会先不听话,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乖乖的,就会满足他这件东西。
很多时候孩子沉迷电视的时候并不愿意去动弹,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的主动能力,就开始用钱来奖励,比如擦桌子5块钱、倒垃圾10块钱等等,如果考试成绩好,甚至还有额外的奖励。
如此做法看起来孩子十分孝顺而且勤快,但是每一件事情都带着要获得报酬的想法去做的,孩子习惯了之后,没有了金钱的动力,就不会去做任何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行动是必须获得金钱的。
有了这些物质上的奖励,孩子不会体会到生活中的一些快乐,反而会沉迷于最终的奖励,当这个奖励不存在的时候,那个表现的听话、乖巧、认真的孩子也就不存在了。
2
、被“德西效应”的负面影响反操控的家长
什么是“德西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主动的进行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在一个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做出来的,如果家长突然奖励了孩子,当这个奖励作为外在的动机同样对孩子达到激励的作用时,就会降低孩子自发主动的想法,如果这个外在的奖励高于内在的动机,孩子就会丧失主动去做的动力,家长越是加大物质奖励,孩子就会越懒,变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德西效应”主张说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会有助于激发孩子对于这些事情的主动力,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帮助,但是家长们把握不好尺度,就会起到反作用了。
人的需求是在逐渐增加的,孩子自然也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1块钱对于孩子来说是巨款,他可以为了1块钱去做任何的家务事,但是孩子逐渐长大,10块钱都已经不能满足,在面对家长的时候,甚至会反过来,认为如果你想要我好好听话,想要我学习成绩好,那就给我钱。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竟然出了钱,没有任何的亲情,父母开始处于一个被动被操控的局面。
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功利,看淡亲情和感情的体会,只是专注于自己物质奖励的多少。他们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而做什么,反而是为了奖励,甚至会选择性地去做一些奖励高的事情。长期以往,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变得十分短视,他们喜欢短期内就能看到的收益,没有一个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长期的投资。
3
、物质奖励给予的基础是情感
很多家长就开始害怕孩子以后只会用价值,来衡量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而一昧地对孩子进行精神的上的暗示,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就会说:“妈妈好高兴啊,好感动”,平时还会对孩子哭穷,让孩子以为自己家里并没有钱,这种行为反而也会伤害当孩子,让孩子背负了巨大的愧疚,以为是因为自己的出生,才导致家里困难。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分清对孩子的奖励呢?
(1、用物质来引导孩子发现乐趣
如果孩子对于你想要引导他去了解的领域不感兴趣,就可以用适当的物质,去诱导孩子踏入新领域。比如孩子对于户外活动并不感兴趣,对于跑步这项运动抵触,家长就可以用物质来*孩子尝试,帮助孩子在运动中发现乐趣,让孩子享受运动的快乐。
当孩子开始主动的去运动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一点点减少物质的奖励,提纯他对于运动的这个目的,让他真正爱上运动。
(2、用肯定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当孩子在某一个领域十分感兴趣的时候,家长们的肯定和鼓励,相对比物质上的奖励,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弹钢琴,当孩子可以完整地弹出一首曲子的时候,家长们的聆听和鼓励,会给予孩子很大的成就感。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这种成就感会成为他们继续练习和探索的动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4:39
孩子干活儿家长应该给奖励,但是要注意奖励的分寸,最好不要直接给孩子现金,可以给孩子奖励一个玩具或者让孩子看一会动画片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4:39
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家长可以给奖励,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要自己动手去得到,但给的奖励不能过大把握好分寸。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4:40
孩子干活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不能过分的奖励,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那么这份奖励就变成了宠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