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0: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6:01
中医,这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黄帝内经》可能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已经诞生,这标志着中医学的诞生。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们基于马王堆出土的十一脉经,提出了中医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天道·地道·人道----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一文中得到了解答。文中指出,《内经》成书于五千年以前,具有言之有据的证据,其学术理论体系在成书之时就已相当严谨、系统和完善。遗憾的是,这一宝贵的知识宝库在后世,尤其是在商代以后,因天灾人祸而散轶或残缺,但由战国以后至今两千余年的中医学有识之士,通过辑佚、整理、继承,并在实践中验证,使得这一宝库得以重建和扩展,建立起包含数十万种文献的伟大宝库。
在古代,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解剖和医学分科的出现,以及“四诊”的使用,表明中医已采用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多种治疗方法。西汉时期,阴阳五行理论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也在此时出现。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并总结了“八法”。华佗以其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以及创立“五禽戏”而名闻天下。唐代,孙思邈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其医德最高,被尊为“药王”。唐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广泛传播至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医学分科接近完备,统一了穴位,出版了《图经》。金元时期,中医发展出现繁荣,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中医流派出现,极大补充了中医学理论,提出许多新见解和新思路。明清时期,随着瘟疫的流行,医学家们努力形成一套治疗温病的理论方法,温病学派诞生。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总结,对医学和自然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国运衰弱,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对中医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来审视中医,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的韩医学也面临类似困境。2003年“非典”以来,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得以发展。现代,中医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国际上,针灸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后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等方面有效且副作用低。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对于其他传统疗法,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提出了“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多个国家将替代医学纳入医疗政策。
自1996年起,学界对中医的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邓宇等人的研究揭示了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以及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等概念。此外,还涉及了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