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23: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1 00:30
鲁迅先生在《鲁迅全集》第六卷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国人是否真的失掉了自信力?
文章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起初,中国人曾自豪地自夸“地大物博”,这是对国家实力的肯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信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国联的期待,希望国际联盟能带来援助。然而,当国联未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中国人不再夸耀自己,转而寻求精神寄托,如求神拜佛,寄托于古老的信仰和对过去的怀念。这反映出了一种从对外依赖转向内心迷茫的过程。
有人据此断言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但这是否真正意味着自信的丧失?如果将这些行为视作对“他信力”的依赖,那么,当国联的信仰破灭后,中国人确实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转而怀疑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但这也暗示了一条可能的出路——重拾自我信任。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求神拜佛的玄虚性让人们在盲目中麻醉自己,难以找到明确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人似乎在寻求新的自信来源,但现实中的迷失和玄虚感表明,自信力的重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深思和实践的探索。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篇文章,就是反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来写的。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家和教育家。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