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统计指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5: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6:56
经济统计指标是反映经济内容的统计指标,它表明某种经济现象的特征数量水平。
经济统计指标的分类
(一)不同功能的经济统计指标
描述客观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状况的经济统计指标,是人们了解和分析经济状况的最基本的工具(手段)。由于了解和分析经济状况时有着不同的目的,人们对经济统计指标的功能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功能的指标对应于不同的主观要求,发挥不同的作用。
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按功能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描述型指标
这类指标对经济现象的表层特征作出最直接(直观)的描述,其显著特点是写实性。就官方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而言,描述型指标数量最多,它们将一国经济现象的方方面面加以原原本本的反映。就经济统计指标的构造而言,描述型指标是基础指标,其它两类指标必须以其为基础而衍生。
(2)分析型指标
分析型统计指标是根据某种分析主题,将描述型指标进一步加工而构成,譬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等。加工统计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是在统计学原理中讲述的。
(3)监控型指标
经济统计指标的基本功能是描述现实,进行事后反映和分析。前述两种类型指标都属对已发生或已出现经济现实的写照,只是分别侧重状况描述和分析评价而已。在经济管理实践中,人们除了要求统计指标能对已然现实给以有效反映评价外,也希望统计指标能对未来将会发生和出现,或可能发生和出现的事情给予指示。当然,对未来的预示(预测)并不能脱离现实,而且也不可能绝对准确,但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选择未来的参考依据。于是便产生了监控指标,即预示未来经济格局动向的统计指标。
综上述,就功能来说经济统计指标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在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居于不同的层次、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和不同作用的统计信息。如图所示。
(二)不同内容的经济统计指标
客观经济现象纷繁复杂,每一个统计指标只能描述其中某一种数量特征水平。由此,为了完整地反映客观经济现象,就必须建立许多统计指标描述其多方面的特征,从而构成一个各项指标内容不同,但共同围绕一个客观主体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对于反映经济现象方方面面内容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按现象特征之共性而加以归并聚类。
经济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
一、经济(GDP)增长率
经济(GDP)增长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与某一年之比的增长幅度。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GDP)增长率(%) = {(报告期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 1}×100%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有的专家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把不同国家和地区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落后国家和地区。
三、绿色GDP
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但人类活动(不管是人类的生产行为还是生活行为)又对自然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虑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环境造成的损害从GDP中扣除,使GDP能正确地反映一国的真实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绿色GDP。在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把现有GDP转化为绿色GDP是必然趋势。绿色GDP是在原有GDP核算的基础上考虑到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对GDP指标作某些调整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总量指标。它能准确反映一国的真实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
绿色GDP = GDP - 自然资源损耗 - 环境资产损耗
四、三大产业、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大产业、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国内统计上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具体计算公式为:
反映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的指标为:
第一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 = 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可比价格)/GDP增量(可比价格)×100%
第二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 =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可比价格)/GDP增量(可比价格)×100%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 =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可比价格)/GDP增量(可比价格)×100%
反映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的指标为:
投资对GDP贡献率 = 总投资增量(可比价格)/GDP增量(可比价格)×100%
消费对GDP贡献率 = 总消费增量(可比价格)/GDP增量(可比价格)×100%
净出口对GDP贡献率 = 净出口增量(可比价格)/GDP增量(可比价格)×100%
五、消费弹性系数与投资弹性系数
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或制约性的分析指标。它是用经济增长率与消费需求增长率之比,说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消费需求弹性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宏观经济扩张期,消费弹性系数都比较大,说明消费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而在宏观经济的收缩期,消费弹性系数都比较小,说明这时的经济增长放慢与消费需求不足的密切联系,即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够有着重要的关系。
投资弹性系数用来揭示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作用大小,用GDP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来说明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投资需求弹性系数,有名义投资需求弹性系数和实际投资需求弹性系数之分。实际投资需求弹性系数就是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的投资弹性系数。
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指标,是说明两个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相对指标。也可以说是反映两个时期市场消费品与服务项目价格综合变动程度与趋势的相对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从消费者角度衡量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的一种价格指标,是衡量经济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最重要指标。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较平稳,即上升或下降幅度不大时,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比较平衡,相应的经济形势也比较稳定。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过快时,则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严重的求大于供的失衡现象,显示通货膨胀,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反之,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下降,则说明整个社会的需求相对不足,显示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可能出现衰退。
七、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也包括由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即国内生产总值。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净输入。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总供给 = 本期国内生产总值 + 本期进口 - 本期出口 -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进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其计算公式又可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 = 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 + 期初供给结余总额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净输出。
八、总投资与总消费
总投资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存货增量的投资支出合计。总投资,反映投资的总规模,对于研究投资规模、投资效益、投资结构、投资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其公式为:
总投资 = 固定资产形成 + 存货增加
固定资产形成是指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反复使用一年以上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存货增加即存货变动,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库存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
总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即常住单位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或外国净购买的货物和服务。
总消费 = 居民消费 + 社会消费
居民消费包括用货币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各种服务支出;社会消费即指由政府部门购买并提供给全社会享用的消费品和劳务。总消费从全社会的角度反映消费的总规模,有利于研究和观察全社会的消费需求与有效供给及消费构成、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等重要问题,为国家制定消费政策提供依据。
九、投资率
投资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年度)内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但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受进出口的影响,又有生产额和使用额的区别,因此,投资率也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率 = 总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100%
或:投资率 = 总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100%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则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使用于国内投资与消费的总规模。因此,前者可以观察投资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关系,从中看出投资规模的经济承受能力,后者可以观察可供国内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分配,从中可以看出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投资率能确切地观察建设与生产、建设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十、消费率和储蓄率
对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剩余形成总储蓄。为反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使用总体结构,可依据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计算消费率和储蓄率,计算公式为:
消费率 = 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储蓄率 = 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消费率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反映国民的一般消费水平或一般消费需求水平。同样储蓄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反映国民收入的一般积累水平。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最终使用来看,储蓄率一1一消费率,因此,两者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对于一个封闭经济的国家或地区,消费率如果高,那么储蓄率就低。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经济的国家或地区,就不一定必然是上述关系。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可能是双高,可能是双低,其中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储蓄率在25%以上就称为高储蓄的国家或地区。高储蓄的国家或地区就意味着投资需求可能较大。
十一、货币投放与货币回笼
货币投放主要是指流通中货币投放的数量,即由银行收支差所引起的现金净投放。对货币投放量的控制是宏观经济调控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货币回笼是指货币退出流通,直接减少市场现金流通量。货币回笼形式有四种:
商品性回笼。它是指工商企业及部分事业单位生产的产品通过销售收入的现金回笼入银行。商品回笼是银行现金回笼的主要渠道,在诸回笼渠道中占有绝大的比重。它包括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的商品销售回笼。
服务性回笼。它是指服务行业的各项收入存入银行的现金。包括医疗卫生、饮食、服务、修理、旅游、房租水电费、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它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又可回笼资金,减少现金的流通。
财政性回笼。财政税收收入也有大量的现金回笼。它还包括财政发行的国库券收入的现金回笼。
信用性回笼。是指银行及信用机构吸收储蓄存款、收回贷款、推销金融债券而把所得现金回笼入银行。
十二、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和经济开放度,它是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基本含义是:从横向比,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依存度越高,经济开放度也越高;从纵向比,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提高,则表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经济开放度提高。
外贸依存度 = 货物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从长期看,进出口额是保持平稳的,所以可以用进口依存度或出口依存度来代表。
进口依存度 = 货物进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出口依存度 = 货物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十三、通货紧缩
中国的理论界一种认为,通货紧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直接导致了物价水平的疲软。另一种认为通货紧缩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消费需求疲弱、民间投资偏冷、国企效益低下等经济因素,也包括政府调控手段不力等政策因素。也就是说,通货紧缩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综合体现。
通货紧缩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供需失衡论,强调通货紧缩是由实体经济因素所致,包括生产过剩论和有效需求不足论。在有效需求不足论中,又存在民间投资不足论、居民消费下降论、出口下降论等不同观点。第二种观点是货币紧缩论,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第三种观点是债务紧缩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由债务收缩引起的总需求下降而导致的。
通货紧缩的出现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一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生产下滑,亏损增大。二是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社会需求不足,投资回报率低下,企业和社会投资额增幅下滑。三是出现了一方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生产能力闲置的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四是经济增长滞缓,就业压力增大,对于社会稳定构成巨大的压力。五是由于企业开工不足,社会投资增幅下滑,金融机构存贷差急剧扩大,形成了巨大的放贷压力,造成金融企业的全面亏损,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加。六是财政收入增幅下滑,赤字扩大,政府债务负担加重。七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十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主要后果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2.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3.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黄金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十五、经济运行质量
经济运行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整体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社会需要上的优劣程度。
经济运行质量可以由以下七个方面的统计指标来加以测评:经济增长方面、比例协调方面、结构优化方面经济效益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宏观调控方面、经济安全方面。
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指标确定后,每一个指标设定若干个彼此相互连接的数值区域,并为每个区域赋予相应的评价分值,分值的大小是按每一个指标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状况,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然后运用加权求和方法,将多个指标值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标值,通过该指标不同的取值,即可评价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
十六、国民经济景气监测(宏观经济监测预警)
国民经济景气监测(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是通过建立国民经济监测网络,利用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模型,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统计的常用方法之一。
运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选择和确定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指标,这些指标最好是按月度或季度收集整理;第二,计算各指标指数,即各指标本期的实际值与上年同期的数值相比,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用以制订预警信号,第三,确定各个灯区的临界点,将各指标指数按照各种临界点划分为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浅蓝灯区和蓝灯区五个区间,并将5个区间依次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第四,根据确定灯号分数的标准,将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后的各指标的指数转换为灯号分数;第五,综合各指标的灯号分数,求得整个国民经济动态平均灯号分数;第六,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动态平均灯号分数进行预警信号的分析。当预警灯号亮出红灯时,表明经济增长过热;当预警灯号亮出黄灯,说明经济出现偏热;当预警灯号亮出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当预警灯号亮出浅蓝灯时,表示经济处于偏冷;当预警灯号亮出蓝灯时,表示经济过冷。
目前国家统计局采用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选择以下10个指标组成:工业生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参考文献
王立彦 李心愉.官方统计与国际比较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陈志强.新编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