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6: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5:57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唐宋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这一阶段从7世纪初持续至13世纪后期,长达六百多年。
唐朝时期,唐太宗在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划分为10个道,后来发展为15道,包括关内、河南、河东等,这些道下辖府、州和县。府如京兆府(原雍州)、河南府等,最初作为京都或陪都的升级,后来成为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都督府和都护府在边地设立,分别管理军政和边疆事务。
唐玄宗时,节度使制度兴起,起初仅是官衔,后成为正式的边疆官制,节度使区域遍布边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扩展至内地,成为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影响力巨大。
到了宋朝,道制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路制取而代之。宋初,行政区划混乱,太宗时期虽然沿用唐朝的13道,但后来进行了多次调整。路逐渐成为最高行政区划,如宋初的21路到后来的23路,直至24路,路下设府、州,州级单位又包括军和监,形成*行政区划体系。
辽国和金国也沿用了类似的道或路制,但各自有特定的划分,如辽国的五京道和金国的19路。这些都反映了道(路)制时期行政区划的稳定性及*制的普遍应用。
总的来说,道(路)制时期是中国行政区划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以道或路作为最高层级,府、州、军、监等单位的引入,体现了这一时期行政区划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所以行政区划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从春秋初期,公元前688年开始置县,中国的行政区划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从未间断。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可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