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拾遗(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6: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2:42
作者僧正遍昭
春花被雾霭所掩,山风啊,
如果你不能揭示花色,起码为我们偷来花香吧
看不见花,退而求其次只期待花香,有点类似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的意思,细品之下,倒是有不少理趣。
作者小野小町
花色已然褪去,在长长的春雨里,我也将在悠思中虚度这一生
没有看到哀伤,而是看到平静。春雨连绵,花色褪去,多数人会惜春伤怀,作者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也明白自己也会如春花一般褪色,但仍然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也许会有淡淡的“悠思”,但依然平静。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作者小野小町
此爱是真是梦?我无从知晓,真与梦虽在却皆非真在
朦胧中又有哲理。梦非真,真为真,但真与梦都非真。用佛教的语言可以这么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都是空,空色都是色。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类似的诗作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作者小野小町
晚秋小雨落,我身亦垂垂老矣,你的话如落叶也变了色
“人皆逢秋悲寂寥”,作者哀叹自己垂垂老矣,那个人往昔的情话也随着时间而褪色,其中伤感之意,令人怜惜。有时还是读苏东坡吧,“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心里会好受些。
作者在原业平
月,非昔时月;春,非昔日春 —我身仍是我身……
本诗若从小处观之,有物是人非、萧索寂寥之意;若从大处观之,则有“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今日方知我是我”之感。
作者和泉式部
这世上并没有一种颜色叫“恋”,然而心却为其深深所染
作者纪贯之
别离不是一种颜色——但其情深染我心
这两首写法类似,故而放在一起。将“恋”或者“别离”想象成颜色,染色需要长时间浸润,反复多次。心为所染,个中意味,不言而喻。
作者斋宫女御
梦中与君见暂忘此世忧,寸心虽得慰 ——以虚为实,实可悲……
此诗为作者斋宫女御在娘家时,梦见村上天皇以后所作。梦中见到喜欢的人固然欢喜,但是若沉浸在梦中,“以虚为实”,则过于可悲。
作者赤染卫门
君在时我们盼春来 ——而今梅、樱灿放,有谁共看?
本作写的是物是人非,有一首唐诗与本文相似,而犹有过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紫式部
处身世界中,何忧之有?山樱花在我眼前灿放,愿其永如是……
佛家中跟“花”有关的语句很多,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拈花微笑,直指本心,不立文字”,诗人愿“山樱花绽放永如是”,如佛家讲“刹那即是永恒”,说的便是活在当下的道理。
作者紫式部
鸣声渐弱,篱笆上的虫却难以歇止:是否也感受秋天的离愁?
听见虫鸣便想到离愁,非虫愁,实人愁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也。”这便是王国维所说“诗人必有重视万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同忧乐”。
作者紫式部
水鸟漂游于水之上,我亦在浮世中度过
本诗讲人生浮沉,自比水鸟。引申出去,可解读的含义很多。水鸟振翅而飞,终究回到水面之上;人在俗世挣扎,也难逃浮世拖累。水鸟犹有冲天之时,人生何得出头之日?既有无奈,又有希冀;既有牵绊,又有解脱。此中有真意,读者各自解。
作者和泉式部
你为什么逸入虚空?即便易碎的雪,方其落时,也落在这世上
此首短歌为作者悼亡早逝的亡女所作。凡是存在,皆有痕迹。雪落大地,若其未融时,尚可赏玩共乐,待其化水而去,行踪杳然,再无寻处。人若逝去,形体湮灭,只剩下活着的人无尽的怀念。
下面是作者看到亡女所生的孩子时,悲从中来写的:弃你的孩子与我而去,你会为谁心更悲?你当会更想你的孩子,一如我想你……诗里有两重*关系,同样是挂念,同样令人感动。
作者和泉式部
河边的萤火虫,仿佛我的灵魂,从满溢渴望的我的身躯飞离……
傍晚河畔,萤火虫自由地飞舞。作者将灵魂倾注在萤火虫身上,表明对超脱肉体*的渴望。笔者自己的经验,有时候会感觉到另外一个自己在天上,俯瞰着尘世的自己,不知道这是灵魂,抑或是想象。但这个时候,会让自己更容易看透一些事情。
作者和泉式部
即便如今我只见你一回,我将生生世世想你
感情有时候不讲道理,有人一见钟情,缘定三生;有人飞蛾扑火,至死无悔。“只见一回”与“生生世世”,这些最朴素的话语,往往最能打动人。
作者西行法师
即便最无感之人,第一阵秋风起兮,也不胜唏嘘……
秋风起时,唏嘘感慨,乃人之常情。欧阳修在《秋声赋》对悲秋做过详细拆解:“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这首小诗好像什么都没说,我心却受触动,为何?
作者西行法师
这让人憎厌的人世不值得活的——唯你在其中我愿苟活
这是一句很美丽的情话,尽管可能有人会觉得有些油腻。如果按照爱情来理解,可能会有些肤浅。如果按照中国古代诗人“干谒诗”的写法,“这个你”可以代指很多美好的事物。如唐人朱庆馀诗作《近试上张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上去是问夫婿自己妆容怎么样,实际则是向礼部侍郎张籍求询意见。要注意,这个张籍并非写“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而是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两人同音而非一人。
作者西行法师
即便看破红尘者也能感受此哀愁——秋暮泽畔,一只鹬突然飞起
上首说悲秋乃人之常情。那看破红尘者感受到的哀愁是什么呢?秋晚河畔,应该是宁静肃杀之境,鹬鸟飞起,可以理解为生的气机打破死寂。这原本是希望,又为何是哀愁呢?要知众生皆苦,生亦苦,死亦苦,看破红尘既是苦,浮世挣扎更是苦。生的希冀越大,死的苦痛越深,或许这正是看破红尘者俯视众生的感受吧。正因为万物皆空,我们才更需要把握刹那芳华。人生终究是一场淡淡的悲伤,但红尘里我们毕竟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