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3:40
单元生产方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组技术,随后在欧美、日本逐渐发展和应用。日本早川先生在SONY的成功实践推动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随后NEC、欧姆龙等企业也纷纷采用,以适应多品种、短交期等市场需求。我国1966年开始实施成组制造技术,但在“十年*”后有所中断,直到1970年代末期随着外资引进,单元生产开始在中国普及。
进入21世纪,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大批量生产方式曾推动美国成为制造业中心,而精益生产让日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制造业转移。单元生产方式的出现,适应了个性化消费和多样化生产,国际工程协会预测70%的企业将采用这种方式。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渐被单元生产所取代,后者能更好地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历史角度看,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作坊式单件生产到大规模生产的转变。泰勒的科学管理法和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推动了大批量生产,为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性化需求增长,单元生产应运而生,它结合了单件和大批量生产的优势,更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日本企业如佳能通过单元生产方式改革,成功应对了成本高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利润。单元生产方式在中国有更大的成本优势,使得企业如松下、索尼等导入后取得了显著效益。单元生产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率上,还提升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工作满意度,具有环境和社会效益。
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粗放经营的背景下,单元生产方式的引入和实施,对于推动集约化经营、适应买方市场,以及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制造业转移,我国企业应积极跟进生产方式的革新,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单元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单元生产(cell proction)是精益生产的一个模块。它是当代最新、最有效的生产线设置方式之一,为日本以及欧美企业所广泛采用。这种方式使得小批多种生产残酷环境下的生产线几乎比流水线效果还好,因此被誉为“看不见的传送带”。